烟台获评“中国鲁菜之都”
将建鲁菜文化博物馆
2014年05月2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烟台每年举行厨艺大赛,近年来培养出了不少鲁菜大师。(资料片)
     近日,记者获悉,经过了7天的公示期满后,烟台正式获批“中国鲁菜之都”的称号。这一荣誉称号的获得,不仅是烟台餐饮行业最大的喜事,更是给烟台整体形象添加了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从最初的福山“鲁菜之乡”,到现在的烟台“鲁菜之都”,一字之差更是体现了烟台餐饮行业发展之巨变。
  10天写20万字材料申报
  近日,负责创建“中国鲁菜之都”工作的相关人员都集聚在市商务局商贸服务管理科内,等待着喜讯的来临。当工作人员点开邮箱,看到正式通知的一霎那,在场所有人如释重负,心里悬着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烟台“中国鲁菜之都”称号的通知当中明确写道:根据山东省烹饪协会的推荐,我会组织专家对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申报的“中国鲁菜之都”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经研究,决定授予山东省烟台市“中国鲁菜之都”荣誉称号。希望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弘扬中华餐饮文化,充分发挥“中国鲁菜之都”的品牌作用,加强餐饮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促进当地餐饮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负责具体创建工作的烟台市商务局副调研员李少杰告诉记者,虽然烟台作为鲁菜发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创建前期大家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担忧。为了保证创建成功,他们与专家一起在10天撰写出20万字的申报材料,多次研究论证申报。此次中国鲁菜之都创建成功也是水到渠成,工作人员前期的努力也终于换来了胜利的果实。
烟台凭啥能成“中国鲁菜之都”?
  此次之所以能够顺利创建“中国鲁菜之都”,除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外,烟台本身所具有的深厚鲁菜发展基础以及特有的鲁菜文化传承与创新,更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烟台的鲁菜萌芽于春秋战国,成熟于宋元时期,并在明清两代进入宫廷,成为了御膳的支柱。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烟台鲁菜就已经有了包括爆、炒、熘、炸、扒、蒸在内的几十种烹饪技法,这些技法多注重火候,制成的菜肴具有软、焦、酥、嫩、脆、滑6大特征。这种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底,为现在鲁菜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技艺,没有食材,同样不可能发展。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物产丰富,近海渔业品种就多达200多种,还盛产苹果、梨以及大樱桃等特色产品,而这为餐饮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支持。
  悠久的技艺、丰富的食材以及深厚的文化,推动了烟台餐饮行业发展。2013年烟台实现餐饮总收入157.62亿元,“中华名店”、“中国鲁菜名店”30多家,“中华美食地方特色筵席”近20种,“中国名小吃”25道等等,这一系列的餐饮发展也让烟台的“中国鲁菜之都”称号实至名归。
从“鲁菜之乡”到“鲁菜之都”
  其实,早在2001年烟台福山就已经荣获了“山东烟台福山-鲁菜之乡”的荣誉称号。从“鲁菜之乡”到“鲁菜之都”,看上去仅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其意义完全不同。
  当时全程参与鲁菜之乡创建的福山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吉顺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山的餐饮行业人士就开始谋划鲁菜之乡的创建工作了。福山作为鲁菜的发祥地,在全国可谓是声名远扬,北京、上海等各大知名餐饮企业内,到处都是福山厨师的身影。借助于福山这种深厚的鲁菜基础,他们筹备并最终完成了“鲁菜之乡”的创建,这在当时也成为了烟台的一大盛事。
  现在,烟台成功创建“中国鲁菜之都”,虽然与“鲁菜之乡”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乡”相对来说要更多一些,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创建。“都”相比较而言都是单一的,权威的,鲁菜之都当然也就意味着是鲁菜发展的中心与核心,这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培养大厨,建鲁菜博物馆
  为弘扬鲁菜文化,烟台将加快建立以烟台鲁菜文化研究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烟台美食传统技艺保有者为团队的文化及技艺保护小组,保护烟台境内历史悠久的美食传统制作工艺和文化特色。积极引导民间鲁菜资源及其制作方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3-5年内有两项鲁菜技艺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紧鲁菜标准制定工作,抓好烟台鲁菜文化博物馆建设。
  烟台还将加快鲁菜人才的培养,实施专业人才培训计划,重点扶持鲁菜烹饪院校发展,尽快培养一批掌握传统鲁菜技艺、创新精神的大师名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