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手足口病高发
常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记者吕增霞通讯员唐玉蓉
2014年03月3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近日,上海金山区两名儿童因患重症手足口病经全力抢救无效先后死亡。随着天气转暖,手足口病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关注及预防的焦点。专家建议手足口病并不是什么大病,如伤风感冒一般,如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多数患儿可以自愈。
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及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全年均有发生,多于4-9月份发病,5~7月高发。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据国内外资料表明,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而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则相对轻微。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传播?主要是三种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即粪-口途径)传播,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通过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疱疹液传播。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手足口病并不是什么大病,如伤风感冒一般,如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多数患儿可以自愈。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这就需要家长们注意患儿及全家人的卫生并及时做好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让孩子养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等卫生习惯。让孩子不要接触患病儿童。家长在接触孩子前、给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奶瓶、奶嘴在婴幼儿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如何教孩子做好手卫生?下列情况应及时洗手:用餐前和上厕所后。在与患儿接触后。打喷嚏或咳嗽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外出回家后。正确的洗手方法:打开水龙头后,用流动的水冲洗手部,应该使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湿,打上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搓出皂沫,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都沾满,然后再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整个搓揉时间不应少于15秒;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洗手时,要注意清理容易沾染致病菌的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应将手的各个部位清洗到。如果没有自来水,也可以用勺取水浇洗。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轻微,可以居家治疗,但需要提醒家长患儿应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避免与没有患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后1周。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家长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头痛、四肢抽搐、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针对EV71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应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接诊皮疹、扁桃体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均应采血检测抗EV71-IgM抗体,提高警惕,做好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