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2014年03月0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家长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任性的孩子往往随心所欲,很难有关心、谦让、同情等行为的表达。另外,孩子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要求与情绪。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哭闹、哀求、赌气、死缠烂打——任性的表现有很多
一般情况下,3-8岁的孩子常通过三种任性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性的第一种表现是哭闹。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最常用的手段,很多家长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马上缴械投降。乐乐妈就说起这样一件事:一次带乐乐去逛街,乐乐站在玩具摊前好一会,一定要妈妈买辆玩具汽车。妈妈认为乐乐的汽车够多了,所以没有答应。乐乐一听妈妈不给买,就大哭起来,任妈妈怎么劝、怎么拉也不听。“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躺在了地上,最后我只好掏钱买‘太平’。”乐乐妈无可奈何地说。
任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死缠烂打。“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们的目的是要用“软磨硬泡”,来让家长答应他们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天天妈对此就深有感触。她说,有时候儿子为了要看电视或者是要玩游戏机,会在自己耳边不断地提出“申请”。“哪怕我装作没听见,或者是已经拒绝他了,可他还是会盯着我磨来磨去的,直到我听得脑袋都大了。为了讨个清静,只能无奈答应他的要求。”
任性的第三种表现是赌气、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对于那些没有耐心的家长来说,往往只好举手投降。
教养方式不当、缺乏同伴交往——任性不是生来就有的
家长们对孩子的任性很头疼,但是孩子为什么会任性,很多家长却并不明白,有的只是把孩子的任性归结为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现在都是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又比较好,家长对孩子宠爱一些也是正常的。”阳阳妈就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造成孩子任性有多方面的原因,家长的溺爱毫无疑问的是首当其冲的。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性行为。
另外,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孩子”。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通常是成人迁就孩子,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冷静对待 把握技巧——家长应对任性讲究方法
当孩子出现任性、不听话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据苏州市思而优儿童教育咨询中心的老师介绍,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题时,家长应了解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规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此时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对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这种情形往往到4-5岁时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孩子的这种独立性表现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若是一味地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更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关注孩子的反抗心理,因势利导,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充分鼓励和满足;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强硬手段。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是对的。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行为转移、适当惩罚、事先预防、负强化等办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当孩子任性时,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
(本报综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