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怜收到爱心老人捐款—— |
“替我谢谢好心人,我会好好把日子过下去” |
| |
- 2013年12月13日
作者:
-
【PDF版】
|
|
| 英怜看到张千给她写的鼓励信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
|
文/本报记者 孙娜娜 郭丹丹 片/本报记者 孙娜娜 本报11月15日A14版刊发了《一场车祸父亲去世,家里顶梁柱没了,一家四口靠300元糊口》的报道后,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12日,记者将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老人张千(化名)为英怜一家捐献的1000元善款和衣物送至英怜家。 收到千元捐款 手握鼓励信默默流泪 时隔近一个月,记者再次见到英怜。相比第一次见她,这个经历了许多坎坷的女人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她礼貌地笑着与记者聊了聊家常。谈话间,她还是会时不时提到自己已经离开人世的丈夫。 “知道这位老人行动不便,请替我谢谢她。”见到爱心老人张千捐助的1000元钱和衣物,英怜连说了很多遍谢谢。“英怜,您好……但是你是一位母亲,你还有三个儿女指望着你把他们养大成人。所以希望你一定要坚强。你坚强了,孩子们就有了依靠。……你咬牙努力坚持着,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相信社会是有爱的,鼓励你的儿女们勤奋读书,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并祝你的家人好!一个平凡的老人,也是一个母亲。”虽然在记者面前想努力表现得坚强,但她看到张千写给她的鼓励信时,还是没忍住默默地流下泪来。信并不长,但英怜沉默着看了好几遍,最后轻轻地叹一声,小心地将信叠好。擦干了眼泪,她重新对记者露出了浅浅的笑容。鼓励信似乎给了她力量,让人感觉她的笑容里多了点希望。 英怜告诉记者,前些天也有一位八十多岁的阿姨带着报纸找来,与她聊了聊天,也留下了一些钱和过冬的衣物。“替我谢谢她们。” 日子艰难但也要继续, 盼更多人伸援手 丈夫离世两个月,生活现实逼着英怜不得不很快从痛失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独自面对三个孩子和未来的生活。提到未来,英怜的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惆怅。 “听说年后就不让我看这个车棚了,这里丢了自行车我也赔不起,我自己带着孩子住在这儿也不安全。”没有了丈夫,英怜已经做好了既养家又顾家的准备。“看现在这个情况,我一个月至少得挣两三千才够家里四口人花。”英怜说,如果不让她看车棚了,她想在小儿子所在的胜利八分场小学附近租个房子,这样不用接送孩子,她也可以省出更多时间去找份工作,挣钱养家。 英怜现在最大的希望是能有个东营本地户口。“没有这儿的户口,没有办法申请低保,每个月的基本生活都没个保证。”英怜说,等大女儿放寒假了想让她去试着打工,能体验生活,也能贴补家用。 丈夫出事后,有许多人都劝英怜带着几个孩子回四川老家去。“老家已经没有房子了,我回去不知道住哪,也没有经济来源,孩子转学也很麻烦,如果耽误孩子学习就麻烦了。”英怜说,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在东营的生活,“有一年老二回老家,第二天就全身过敏,吃什么药都不管用。”英怜还是希望留在东营,这里是她和丈夫共同奋斗的地方,虽然日子艰难,但她想在这里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她也常常告诉几个孩子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有本事,找个好工作,别再过这种难日子。” 见到记者时,英怜多次提到“一定替我谢谢帮我的人”。现实把一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到这个瘦弱的外乡女人身上,但她正在努力挺直自己的脊背。本报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给这个家一点支持,如果您也想为这个家庭献一点心意,可以拨打本报电话0546-8065000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