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两位失语老人 |
老人从哪来,盼市民提供线索 |
文/本报记者崔立慧通讯员耿汝洋片/本报记者段学虎 | |
- 2013年11月23日
作者:
-
【PDF版】
|
|
|
15日,东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两位老人,因为两位老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眼看着即将达到10天的临时救助期限,救助站还没有能够联系上他们的家人。工作人员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够提供线索,帮助老人尽快回家。如果您有线索,请拨打救助热线8085308或8082235。
凌晨露宿街头,失语老人难回家 11月15日凌晨六点左右,东营市荣军医院的门卫张金华像往常一样打开院门,却发现伸缩门外似乎躺着一个人。 他走近一看,一位看上去约五十岁的妇女蜷缩在地上,身上穿着破旧的棉袄、棉裤,盖着一件旧的军大衣,身旁的地上还有三个面包和四袋牛奶。 “我问她是谁,怎么来的,她也不说话,也不答应。我就打了110,后来警察来了,最后又联系了救助站把她带走。”张金华一边指着当时发现老人的地方,一边告诉记者当时的情形。 21日,在东营市救助管理站,记者见到了这位老人。 “刚来的时候棉裤湿了一半儿,拉在裤里了。我们赶紧给她清理身体,帮她换了衣服,又给她买了包子。四个包子都吃了,给她一个就接着一个,可能也是不知道饥饱。”老人自己无法保持坐立姿势,我们给她喂水,必须两个人同时协作,一人扶住老人的身体,一人端着杯子凑到老人嘴边。 由于长期卧床,老人身体非常瘦弱,因此显得头部和眼睛格外大。据了解,刚来到救助站的时候,老人双手沾满污垢,工作人员一遍一遍用温水泡、仔细搓,才为老人洗干净双手。挽起老人左手的袖子,在她靠近手腕的位置,两块一角钱硬币大小的黑色记号非常显眼。另外,老人是颧骨、下巴和额头处也有几处伤疤。 面对工作人员的提问,老人只能发出“嗯嗯”的声音作出回应,此外再也不能做出有实际意思的表达。 为了帮老人找家人,救助站目前已经联系了各乡镇民政所寻求帮助。 自称垦利永安人,勤快老头盼女儿 同样是11月15日,救助站还在六户镇田庄救助回一位失忆的老人。 21日,记者刚一进入老人所在的房间,老人就礼节性地从床上坐了起来,还乐呵呵地和记者招招手。 “市检察院的包村工作组正好在田庄,包村组跟我们说了他的情况,我们就赶紧往田庄去了。我们到的时候,老大爷正提着两袋吃的在街上走,其中一袋馒头、一袋火腿肠。”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馒头吃完了,火腿肠老人舍不得吃,还剩下几根就放在床头柜里。 经过工作人员反复询问,老人只能回忆起自己是垦利县永安镇人,属龙,并称自己六十五六岁,有一个女儿在孤岛工作。问起前几天在哪里,老人还能简单地表达出自己在田庄“做点活儿,剥棉花桃”。问起其他内容,老人通通回答“不知道”。 “当地村民说老大爷很勤快,谁叫干活儿就跟谁去,只要给他两个馒头就行。他在当地待了四五个月,浑身上下的衣服也是在田庄换的,现在他说话也是对田庄有一定的感情。”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号的时候,他还能在我们的指引下帮着拖了拖地。 工作人员称,救助站只能提供临时性救助,希望老人的家人看到消息能尽快联系救助站,帮助老人尽快回归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