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06日
作者:
-
【PDF版】
|
|
|
“对政策方向,中央、地方已有共识,但是一到怎么做,矛盾非常大。”马力表示。“户改的背后是钱。”她说,政策要推进,财税、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必须有所突破。 理顺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是学者们的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何宇鹏说,居住证制度必须配套推进。通过寓管理于服务,强化其信息登记功能,识别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以此为基础建立分担机制。 李铁认为,如果中央真希望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应该把资源配置向这些城镇倾斜,赋予其产业发展的用地指标,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改革城市间的行政管理体制、降低设市标准也应是城镇化改革重点。 据悉,这在接下来的改革框架中将有所涉及。 徐绍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城镇化报告时称,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增设城市建制;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不过,李铁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虽应分批、有序进行,但不一定明确按照城市规模的限定。2.6亿农民工中,约有15%是举家迁徙并在城镇长期就业,其中有的已经成为商户经营者、公司白领甚至是企业家,跟所在的城市融为一体。中央应该采取强制性政策,一次性帮他们解决户籍问题;并逐步放开约70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的落户限制。特大城市、大城市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可以作为改革的重点。 邵峰则告诉记者,浙江省最头疼的问题是土地。由于土地指标是按户籍人口下拨,在土地稀缺的浙江,到哪里造那么多房子成为大问题。 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也是许多学者的共识。马力表示,让经营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农村才能将更多土地收益留住,用于提升公共服务;农民也才可以获得一笔进城的资本。一个共识是,户籍改革终究应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2012年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所定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研中心的市民化成本报告提出,这个成本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妥善安排,不会成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不过,王太元认为,现阶段必须厘清国民待遇和市民待遇,一进城就认为必须享受所有公共服务的想法也不太现实。 马力强调,要接近上述目标,资源投放必须加大向农村及不发达地区倾斜,填补基本公共服务上的鸿沟。 惟有如此,户籍改革方能水到渠成。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是否定居都取决于就业机会、个人生活选择。 “对政府来说,自由迁徙就是不应该有歧视政策。”袁崇法说。 (据财新《新世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