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低碳日,绿色出行不常见 |
20人中仅有4人步行或骑车上班 |
| |
- 2013年06月18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聂金刚 6月17日是首个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17日,东营市公共机构进行了能源紧缺体验活动,不过选择绿色低碳出行的市民仍然很少,20个人中仅有4人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上班。 体验活动: 公务员带头走路上班,“135”方案很时髦 尽管17日是首个全国低碳日,可是体验绿色低碳出行已经不是第一年。上午8时20分,府前街上步行上班的行人增多,和往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人中大部分都在公共机构上班。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的“135”出行方案在公共机构工作人员中很流行,而且每年都会有一天的体验。 东营市经信委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东营市和其他地市的特点不同,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聚居在安居工程小区,每天出行上班的距离并不远,最多3公里的路程,这给“135”绿色低碳出行方案的体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在低碳日当天进行体验活动是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只体验一天,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体验过后加入到了绿色低碳出行的队伍中来。东营市住建委工作人员表示,他已经习惯了步行上班,“低碳环保,还能锻炼身体。” 街边调查: 步行的占少数,低碳出行很罕见 17日上午,记者对东营市民的上班方式进行了调查,在随机采访的20人中,只有4人愿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上班,大多数市民倾向于乘车出行。在乘车出行的16人中,仅有5人乘坐公交车出行,私家车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上午8时,记者在府前大街和东三路路口看到,路上的车辆逐渐密集起来。8时20分,路口等红绿灯的车辆排了20多米长。记者发现,随着上班高峰期的到来,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环保的方式不多见,成了“非主流”。 家住科达华苑小区的市民张女士说,她在黄河路上的一个家居生活馆上班,平时都是8点钟出门开车上班,17日当天她的出行方式没做任何改变,因为她不知道当天是全国低碳日,而且她不想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扣奖金。 担忧: 每100人有72辆车 停车场爆满,不环保 17日早上,府前街万达国际大厦门前停满了各种车辆,划定的停车位远不够用,很多晚到的车辆只能停在停车场的绿化带边上。正在停车的张晓光告诉记者,由于写字楼上面公司多人多,而且还有来办业务的外来车辆,停车场一直都是爆满。 记者在路上看到,和减少出行的公车相比,来回穿梭的私家车成为当天道路的主角。车管所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东营市达到了每100人72辆机动车的保有量,这一数字不仅处于高位,而且每年都在增加。 家住银湖小区的市民韩其勇说,他最近上班一直都是步行,不过这并不是主动选择,由于胶州路修路,进出小区不方便,他只能更换出行方式。“买了车总不能放在家里不开吧,感觉那样更像是浪费资源。” 记者当天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跑业务的企业工作人员都会选择开车出行。他们认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如果不开车出门会让人看不起,而且更顶不住别人“你怎么来的”这一询问,让人感觉特没有面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