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2月27日
作者:
-
【PDF版】
|
|
|
茶瓜子跟茶叶完全不沾边、工业滑石粉让瓜子外表光鲜亮丽……据本报2月25日的新闻,“染色瓜子”存在于东营市场恐怕已是不争的事实。备受舆论关注的“瓜子门”引得群众纷纷惊呼:这下你还敢吃瓜子吗? 其实,食品“染色”事件并非今日才有,而被染色的食品也并非仅有瓜子一项。食品安全领域,为何事故频发?根治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又如此之难?为了确保入口之食能让人吃得安心、放心,在期盼职能监管持续发力之外,我们更应该期盼的是道德自律的力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指责食品安全监管漏洞频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达到完美,监管的效能也终归有个限度。当然,这不是为职能部门开脱,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行政监管纵有百密终有一疏,而钻空子的“染色”行为也就总会如影随形。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即便完善了监管,也未必能确保不良商家非法逐利的冲动不会突破制度的防线。 客观地讲,食品安全失范既是制度问题,也是道德问题。商家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身体里流淌的也只有利益至上的“黑色”血液,那妄图单单依靠行政监管这一只手就拨正市场调节的旋钮,现实点说是“很傻很天真”。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讲道德、讲诚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想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道德自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一方面,被诚信所保障的市场才会有公平公正的买卖,才会有生产消费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层面的强化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有益于弥补制度法令的缺陷。 过硬的制度或许能够保人民群众一时之安,但若想彻底消散大家心中的忧虑,作为制度规制对象的人,也必须构筑起诚信的防线。相较与一个完美无瑕的监管制度,一个强调诚信道德的社会更值得我们的期待。 (张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