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模式:垦利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 |
| 全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百分之百 |
| 本报记者吕增霞实习生张萍通讯员张美华 | |
- 2013年01月22日
作者:
-
【PDF版】
|
|
|
|
|
大医院的医疗废物产生的量大,可以集中回收到广饶卫康进行处理,但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相对比较分散而且量小,如何处理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垦利目前探索出一个“村收集、镇暂存、专业单位安全处置”的镇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在全省甚至全国,率先用环保的方式集中处理县区医疗废物,取得满意的效果。 垦利县305家小型医疗机构 签订协议 垦利县卫生监督执法局医疗卫生科科长孙永娟告诉记者,在垦利建立镇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之前,村卫生室和诊所医生可以随意处置医疗废物,有的将针头等锐器随手丢弃,用输液管当做儿童玩具等现象普遍存在,医疗废物如何处理一直是一项重要但又棘手的工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很容易被当做生活垃圾处理,甚至有些人将医疗废物通过买卖流入市场,较好的解决方式也就是集中收集之后进行焚烧处理。针对这样的问题,2009年开始在垦利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搞试点。 垦利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树国介绍到,镇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小型卫生机构与辖区内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协议,并每年向其缴纳一定费用。各医疗机构定期将产生的医疗废物送到辖区内卫生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暂存处,并与医疗废物处置公司签订医疗废物处置运输协议,负责将本单位产生和收集到的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处置。“目前垦利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里92家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孙永娟介绍,垦利县已有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共8家医疗机构与医疗废物处置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置协议,305家小型医疗机构与就近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协议,实行了全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100%。 所有医疗废物回收 都会称重防止流失 在垦利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内看到一间标有“医疗废物暂存处”的铁板房,里面有两个医疗废物周转箱,分别收集损伤性废物、感染性废物,医疗废物都进行打包整理,每包废物都贴有标签,标注医疗废物的分类、重量、日期等相关信息。“这里有一个称重机,每包废物收集前都进行称重。”刘树国说,如果称重与记录数据有出入,执法监督人员就会对其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医疗废物的处理。同时周转箱每次运来医疗废物之后,都要用84消毒液对周转箱进行消毒,脚踩式水龙头的洗手池,一次性纸张,还有一个喷雾器,用来定时进行室内的消毒。刘树国介绍,收集上来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超过48个小时就会转运给卫康处理中心。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难免有人会钻空子,将医疗废物进行买卖,针对医疗机构私存医疗废物的问题,垦利县卫生监督执法局孙永娟说,要求各医疗机构进行月报,对医疗单位进行长期监督与不定期检查,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医疗单位,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垦利县7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协管员,主要负责协助卫生监督执法局对各县区的卫生室进行常规的现场检查。出现问题的医疗机构就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表现突出的医疗单位,我们也会在年底考核进行表扬”,孙永娟说。 财政拨款保证了长期运行 据孙永娟介绍,垦利县目前已将医疗机构废物处置费用纳入了财政预算,在公用经费支出计划中按照每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400元的标准由县财政给予拨付,保证了镇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的长期和有效的运行。 孙永娟介绍,长期以来,人们对医源性传染病认识不足,认为医疗卫生机构治病不致病,对叠加在原来疾病上的传染病缺乏足够认识。垦利县建立镇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增加镇村医疗废物集中的量,使专业公司有利可图,调动其积极性,提高镇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切实减少医源性传染病机会。同时也改变村医医疗废物随意处置习惯,提高医疗服务规范化程度。 “这种模式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和创新。”东营卫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有限公司经理刘照东说,要是在全市推开,实行更加规范的制度,在各县区设置统一收集点,不但避免了医疗废物的流失,增加收集力度,也可使东营的医疗废物收集和处理更加有序化、科学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