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12月05日
作者:
-
【PDF版】
|
|
|
张歆然
在国际志愿人员日到来之际,我对社区义工队伍进行了调查,年龄比例令很多人大跌眼镜: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超9成,多集中在60岁左右,难觅年轻人身影。 说年轻人冷漠、没有公益心?恐怕不是这样,社区义工们告诉我,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愿意投身公益事业,只是对于巡逻社区、和解矛盾、打扫卫生这样简单又繁琐的事情,他们受着时间和精力上的制约,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有些想要加入义工又心生犹豫的年轻人也跟我说,社区志愿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经过专业、明确的分工,使得他们无法在其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奉献之余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无法达到“双赢”。 而就在这种纠结里,90后的明珠社区志愿者刘小鹏,让我看到年轻志愿者的活力与希望。他发挥专业优势,免费教社区音乐爱好者声乐、钢琴,还为社区合唱团做指挥,很快就成了明珠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宝”,而他自己也收获了莫大的欢乐。 从刘小鹏的事例可以看出,搭建一个多元化、更贴近社会发展需求的志愿活动平台,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趋势。而且,根据职业、特长将志愿者分类进行志愿活动的义工组织已不在少数。 对于社区义工这个庞大的队伍来说,有一个规范、专业的体系,就如同有了一块“吸金石”,可以吸纳更多有理想的年轻人才,而只有一个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志愿者队伍,才能在社区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为本报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