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黄三角早报

A02版:黄三角早报

A03版:黄三角早报

A04版:黄三角早报

文贯齐鲁海岱兴 ——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观察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以来,壮美的齐鲁大地,正跃动着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劲脉搏。从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到优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再到文旅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山东始终扛牢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奏响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华美乐章。

●筑基文脉擦亮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今年3月,一项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重大文化工程——《齐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据《齐典》主编王志民介绍,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典》将对齐文化经典进行现代化阐释,是展示齐文化深厚历史底蕴、挖掘齐文化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
  根之茂者其实遂。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底蕴深厚,文脉绵长。
  近年来,孔孟之乡以挖掘呈现“山东文脉”为抓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古籍整理编纂、文化记忆记录、文艺精品创作等,摸清文化家底,梳理传承发展脉络,出版发行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6000多种、约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1600余种珍稀汉籍。
  文脉赓续,弦歌铮鸣。在齐鲁大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再局限于对古代文献、历史遗迹的保护与研究,而是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活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
  日前,“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在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开幕。展览运用3D技术、光影雕塑、动态画卷等多种数字形式创新展示儒家思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观众们身临其境般体验2000多年前孔子坎坷而丰盈的一生。
  “从凝聚思想智慧的《论语》《诗经》,到融于现实生活的孔府器物,展览将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美学理念和文化积淀以科技手段充分呈现。”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说,展览旨在探寻数字技术与儒家思想新的结合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如今,影视、动画等“软表达”使得传统文化的形象更丰富、内涵更生动。孔孟之乡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技术,激活古老而厚重的传统文化,并成功培育新业态、创造营收增长点。
  泰山景区创新实施“数字藏品”项目,精选出200余件产品素材,制定梯次开发规划,策划推出泰山石刻、泰山碑刻、泰山牌坊、泰山奇观、泰山壁画等7个系列数字藏品,用数字化方式呈现历史文化,用科技手段让文物“动”起来、“火”下去。“五岳独尊”“风月无边”“如意”“虎字石刻”四款具有代表性的泰山石刻景观数字藏品,首期3.2万份一上线即“秒光”。
  “数字藏品供不应求,印证了消费者偏爱富有文化内涵的数字藏品,也为泰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旅消费业态。”泰山景区管委会政策法规部部长王其勇说。
  在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图像的故事”展厅,利用数字化科技从中华数千年传承的壁画、字画、针织丝织作品、篆刻、雕刻艺术品等文化遗产中提取图形要素,后经现代光影技术重新演绎,让游客穿越时空幻境。目前,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项目已完成5亿字古籍数字化整理和8000多幅古图文导入,储备了1000多件可定制设计数字文创产品。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为目标,山东整合省内外儒学资源,推动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创办尼山杏坛、尼山讲堂,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
●文化进生活涵养基层新风尚
  石头墙、小土屋、柴火垛……在红嫂家乡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复古”的沂蒙山区小院聚集着越来越旺的人气,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小院内,一场红色情景剧《妇救会》正在上演。纳鞋底、纺棉纱、摊煎饼,演员们生活化的演绎加上动情演唱让小院里掌声不断。
  “一场演出一般在10至15分钟,游客最多的时候,这一个小院一天能演上13场。”演员刘琴说,小戏小剧的演出方式能让观众融入其中,把他们带回那个年代。“看完后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现在的美好生活与当年革命先烈的奉献分不开,为沂蒙精神点赞。”游客张先生说。据介绍,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小戏小剧已演出6000余场次,近40万人观看。
  小戏小剧的主角多样,即使不是专业演员也能登台一展风采。2022年以来,临沂市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沂蒙精神红色故事、美好生活新篇章、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等都成为展演的主题内容。
  临沂市文化馆副馆长、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介绍,小戏小剧的演绎方式让一批贴近日常生活、引领社会风尚的正能量文艺作品走到群众身边。目前,临沂市创作推出群众性小戏小剧300余部。
  山东立足各地丰富文化资源,创新表达形式,打造小戏小剧创演等新方式。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把优质文化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济宁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相约黎明”服务队成员武茂霞,中午如约登门探望71岁独居老人周传苓。“这个文明实践项目是让工作人员定期关心孤寡老人,哪怕只是每天一句问候,都能让老人觉得温暖。”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波介绍,看似微小的举动,滋养着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今,工作人员和老人们已成为彼此家人般的存在。“之前是每天早晨来看我,现在小武天天能来好几趟,还帮着打扫卫生。”周传苓说。
  “相约黎明”已纳入曲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十大行动”,为全市7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老服务。近年来,山东将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融入民生服务。
  在济宁市非遗传承人张跃广的工作室中,关注青少年健康的“百子图”、体现美好生活的“中国梦”等剪纸作品琳琅满目。“除了日常创作,我会定期去学校、社区教授剪纸,以艺术作品为媒,展示传统文化之美,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张跃光说,10多年来,他参与传统文化推广活动2780场,培训18.9万人次。
  山东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
●文旅巧融合焕发消费新活力
  一场午后骤雨扫去了山东德州乐陵市连日的燥热。在乐陵千年枣林景区里,望不到边的枣林仿佛是一匹鲜绿色的绸缎。游人漫步其间,在芬芳的枣花香气里与深绿的枣叶、嫩绿的幼枣擦肩而过。
  “乐陵是金丝小枣之乡。悠久的种枣历史,哺育出‘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的文化气质。”乐陵市朱集镇党委委员孙梦琪说,朱集镇处于千年枣林核心保护区,近年来当地做足“枣”文章,实现产学研结合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朱集镇幽境红枣合作联社,记者见到了黑枣白兰地等新奇枣产品。“我们与山东省农科院等合作,研发黑枣白兰地、黑化枣酒、黑枣醋等新产品。”朱集镇党委副书记穆召岩说,当地还依托千年古枣林、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打造“双红”文化,今年上半年特色研学游已吸引学生近5万人次,“枣林夜市”项目单日游客量超3万人次。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参加当地文化馆的‘那时花开’合唱团,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乐陵市民牛华君说,如今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仿佛日常生活里的一道彩虹,“合唱团是免费的,每周3个晚上、每晚2个小时排练,4个班有差不多100名学员,学了几十首歌。”
  牛华君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格外关注文化活动的讯息,特别是音乐会、演奏会等。“前段时间,我和闺蜜开车去德州市听梁祝音乐会。一张票不到200元,还在第一排,真的是物超所值。希望有更多高质量文化活动来到我们小城市。”牛华君说。
  乐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忠说,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借助用心打造的文旅产品、文体活动,帮助人们发现美、品味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人文要素也在培育区域文化内涵,让群众心情更加愉悦、城市发展更具气质。
  多姿的文化产品,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气象。临沂市郯城县的木旋玩具,有600多年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把木头加工成不同的圆、半圆、椭圆,然后对造型加以夸张提炼、取舍组合,具有造型精巧等特点。
  1982年出生的樊森是郯城木旋玩具第十九代传承人。他潜心研究木旋玩具文化,带领团队开发了款式丰富的幼教玩具,创办的公司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
  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文旅融合为更多年轻人量身打造了一席之地。在济南市历城区的一间陶瓷工作室里,精致小巧的陶瓷器具令人应接不暇,泛着柔光的瓷质莲花香插,只有三个手指宽,显得格外可爱;一排小巧的茶壶造型圆润,因为纯手工烧制,每一只都各有特点;砂陶材质的水杯,表面虽然粗糙却嵌入了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
  这里,由几位“90后”的青年人自大学时代起一同创业,成立了一间手工陶瓷工作室。33岁的高裕杰,是工作室三位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目前7人团队中最年长的那位。
  “目前我们工作室经营得比较稳定,正在物色新场地和设计新产品。”高裕杰说,10年前,自己还是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大家一起成立这家陶瓷工作室,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手工艺。这起初虽是尝试,但在实践中发现了新机遇:传统文化正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
  这间叫作“春泥造物”的工作室,离开了学校变成了一家企业,如今又成为一个创业平台。“现在这个院子,是我们2022年10月租的,有300多平方米。前面是会客室和创作室,中间是展厅,后面是高温电炉和水房。”高裕杰说,10年经风历雨,工作室得到了市场的垂青,累计烧制各类陶瓷制品超过100万件,形成了50余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作品,近三年来年均营业额稳定在300万元左右。2022年,工作室成为首批进入“山东手造·优选100”的文创企业。
  优质文旅项目带来持久的经济拉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山东接待国内游客4871.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8.6亿元,同比涨幅均超过20%。2023年山东规模以上“手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9.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3.8亿元,增幅为33.6%。
  据《经济参考报》
东营市中医院义诊专家团走进锦华社区 专家“出摊”,健康夜市再开张   本报7月8日讯(记者 巩奕含 通讯员 丁媛媛) “下雨天我这关节一直疼,没想到医生为我针灸了一会儿,我就舒服多了。”近日,东营市中医院的“健康夜市”在锦华一区党群服务中心再次启动,现场居民对这次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的义诊活动充满热情。
  活动伊始,治未病科主任潘继波围绕“冬病夏治”的主题,讲解了中医药文化以及三伏贴养生的相关知识。一位常年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居民听完潘继波的讲解后说:“原来我以为冬天犯的病只能当时治,没想到还有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以后冬天就不用那么难受了。”
  随后,潘主任同骨伤一科主任王立民、妇产科主任赵守香、老年病科医师刘慧宇共同为现场居民把脉,为居民们耐心解答各种问题,通过解读居民的查体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现场群众排起了长队。义诊活动中,有位阿姨因常年肩膀不舒服找到了王立民,他在了解了病情以后,立刻为阿姨进行了肩部的按摩,“王主任按完以后,我的肩膀轻松多了。”
  在活动现场设置的中药材、中药代茶饮展示区以及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医护人员向居民介绍了常见中药及中药代茶饮,许多社区居民都围到了中药代茶饮的桌前,大家不仅品尝了代茶饮,还了解到现场医护人员对于中药材的介绍,收获满满。同时,社区居民也体验了了针灸、刮痧、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
  此次中医药文化进社区义诊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自我健康意识,用实际行动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东营经开区老旧小区改造 37年房龄的胜医西区实现“逆生长”   本报7月8日讯(记者 张婧婧) 道路由洼到平,绿化由粗到精,休闲广场从闲置到重启……这个夏天,有着近40年历史的胜医西区正焕发新生,502户居民心怀憧憬,见证着家园的蜕变。
  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胜医西区始建于1987年,最早是胜利医院的家属楼。和很多老旧小区一样,有着37年房龄的胜医西区早已步入“老龄”阶段。东营市东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明浩回忆称,改造之前,小区内道路、外墙、管道等一些功能性设施已经老化,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小修小补”已不能满足居民对“优居”的需求,单个楼体的更新也跟不上公众对公共空间扩容、公共服务提质的预期。
  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从解决居民实际需求出发,2024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胜医西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由政府和社会出资,对小区内道路、外墙、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等进行更新改造。
  道路硬化、绿化提升、粉刷外墙,升级改造现有雨水管网、安防照明,修缮门球场、篮球场,进行无障碍通道适老化改造,新建以球场、儿童乐园为主的口袋公园……此次改造,不仅采取了铲除杂草、补种苗木、添置器材等美化措施来“改面子”,而且通过畅通下水、优化交通、释放公共空间等方式补齐短板来“改里子”。此外,还改造了两处机动车停车场和两处电动车充电桩车棚,增添近百个机动车停车位。
  经过近两个月的施工,胜医西区3.2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入尾声。内外兼修的改造方式,让整个小区的区域环境和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有了质的飞跃。看着平坦的柏油路、崭新的路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在小区里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孙大爷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解锁现代社区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是管理部门与居民“双向奔赴”的成果。开发区建设管理部更新科孙龙飞介绍,自202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城市社区开展“国球进社区”,包括适老化、适儿化为主的健身器材,推动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等内容都有明确规定。“改造过程中,我们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方向,既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又打造安全、环保、宜居的现代化住宅小区,让居民心中的美好愿景变为美丽的幸福实景,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孙龙飞说。
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调研垦利林草湿荒普查试点工作   本报7月8日讯(记者 李小凡 通讯员 李美芳) 近日,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草原监测规划处处长陈丹一行,对垦利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试点进行调研指导。
  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是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首次统一、共同开展的一项重大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垦利区入选了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试点名单。
  对于此次普查试点,垦利区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区“实干争先”“创新改革”及第一批全区重点改革考核争取事项,成立相关工作专班,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确保普查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此次,陈丹一行听取了垦利区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对工作中遇到的地类界定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随后以垦利区为主会场,召开山东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试点工作调度视频会。
  调度视频会强调,要做好试点组织实施、数据耦合、地类对接、协同配合等工作,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普查工作中的运用,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确保成果质量,推动我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7月3日,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草原监测规划处博士李兴福,围绕林草湿荒普查草原加密样地调查技术要求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并在野外对草原加密样地的样地定位、样地调查、测产小样方调查、灌木大样方调查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操作培训,对垦利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
预防前置,东营让工伤保险为青春护航   7月1日,山东省《超龄人员和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结合《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20周年的宣传节点,在高校学生即将离校实习、就业之际,近期,东营市组织各县区利用10天时间针对全市9家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校学生,策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伤保险政策宣讲活动,宣传培训全覆盖即将离校的8000余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防范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为他们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崔立慧 通讯员 李强

  进校门入课堂
让工伤保险为青春护航

  进入6月,正值“安全生产月”,东营市充分利用“全民参保·福暖万家”和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等宣传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同步铺开社保主题宣讲活动,持续创新社保政策宣传形式,重点对超龄人员、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进行分类摸底、送政策上门,提升全社会对工伤保险政策的知晓度,从源头上增强全民参保意识、工伤预防意识。
  “参加社会保险有哪些好处”“工作之后是否一定要参保?”6月25日下午,在东营市技师学院,东营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聚焦热点问题,详细讲解了工伤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支付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对工伤保险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活动现场,除了发放宣传手册和宣传品外,还特别设置了有奖问答,寓学于趣,寓教于乐,学生们反响热烈。
  6月27日,东营区人社局则携手山东胜利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伤预防主题宣讲。宣讲以准毕业生们为重点宣传对象,将传统主要面向企业职工的工伤预防培训前置到对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开展,把工伤预防理念、知识和防护技能送进课堂,填补职业院校学生在工伤预防知识方面的空白,促使他们将工伤预防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以点带面”提升所处企业、所在行业的工伤预防水平,从源头上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特定人员参保工伤保险
已有实习学生尝鲜

  山东省《超龄人员和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的出台恰逢其时,东营市紧紧抓住新政出台的时机,利用10天时间针对全市9家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校学生开展政策宣讲,高强度、全覆盖的政策宣讲成效明显。
  7月1日,在东营市垦利区行政审批中心人社窗口,工作人员为山东胜通光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6名超龄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了工伤保险参保登记,这6人也是全市首批享受到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的人员。
  “我们单位有实习人员、超龄人员共6人,由于他们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适用范围,过去单位为他们购买意外伤害险,由于保障范围有限,这部分职工一旦发生工伤,职工和企业双方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今天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的正式实施,真正解了我们企业的燃眉之急。”在办理现场,山东胜通光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综合管理员张娟高兴地说。
  而就在一个星期之前,6月21日,东营职业学院的学生们通过东营市人社局入校宣讲,也了解到了这一即将到来的政策红利。“以前光知道正式员工有工伤保险,今天也知道实习学生也能享受工伤保险的保障了,去实习更有底气了!”座无虚席的东营职业学院大礼堂内,即将步入实习岗位的学子们仔细看着手里的宣传单页。
  同样,6月28日,河口区人社局联合河口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利津县人社局联合东营市化工学校,分别组织了一场以“推进全民参保,促进实习学生参加工伤保险”为主题的培训。工作人员为师生发放《超龄人员和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宣传资料,图文并茂的内容帮助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政策,并在培训后和同学们交流培训心得,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工伤预防前置
化工大市的未雨绸缪

  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是东营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东营又是一座劳动力输入型城市,特别是每年流入的两万余名青年人才,超过半数流向了市内企业。更具体一点,全市“四上”企业中的9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这部分人的“归属”。
  依托独特的产业优势,东营又发展孕育出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例如东营职业学院、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东营市技师学院、东营市化工学校、河口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东营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广饶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技工院校,每年都为东营市输送大量的青年职工。关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校学生,提升他们的工伤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就是未雨绸缪,就是在为预防日后可能发生的职业伤害下先手棋。
  在东营市人社局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保主题宣讲活动中,包括《工伤保险条例》在内的社保政策知识是以往常规宣传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工伤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支付等问题,每一次宣讲都作为必讲内容设置。
  “今年7月1日,山东省《超龄人员和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我们抓住学生即将离校的时机,让新政策搭上常规宣传的顺风车,让常规主题宣讲有了新意、变化。在现场宣讲中,新的政策利好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增加了一重保障。另外,把常规针对企业职工进行的工伤预防培训前置到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开展,也是我们工作方法上的一个创新。”东营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主任袁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