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查获15起“隔夜酒”酒驾违法行为
还没“醒酒”就别开车了
2019年03月1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3月17日讯(记者 聂金刚)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经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安全规则,酒过三巡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等早上睡醒了,又是一条好汉,可是“睡醒”就等于“酒醒”了吗?最近,14天内有15名司机因为“隔夜酒”酒驾违法行为被查获。
  一些驾驶员认为前一晚喝完酒,第二天醒来后继续开车没问题,殊不知往往是“人醒了,酒还没醒”!由于人体差异,每个人对酒精吸收和分解的快慢不同,具体的时间与个人酒精摄入量和解酒能力有关,喝了隔夜酒驾车是否构成酒驾要因人而异。
  人在喝酒后,酒精在人体中一般消散时间为10-20小时,24小时后则会恢复正常,但由于个体在年龄、体质、解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人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两个小时后就可以排空酒精,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天,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至于“隔夜酒驾”如何判定,交警给出了答案:查处酒驾不是以饮酒后和再次驾车间隔的时间长短为依据,而是以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标准。一旦达到或超过酒驾、醉驾的标准,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再次提醒,预防“隔夜酒”对行车安全产生影响的稳妥方法就是遵循喝酒后10-20小时再开车的科学规律。每个人因体质不同,酒精在人体内代谢时间长短也不同,不要抱有“自己酒量大,没事!”或者“酒后多喝水”的侥幸心理,一定要坚持“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哪怕是“隔夜酒”也要确定解酒后方可驾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