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帕金森病患者有了新福音!
黄三角地区首例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植入术在中心医院开展
2019年02月1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本报2月17日讯(记者 吕增霞) 近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在麻醉手术科、神经内科磁共振检查科及CT检查科的协助下成功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首例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植入术。
62岁的孙先生是胜利油田的一名退休职工,于多年前不幸罹患帕金森病,起初孙先生只是单纯的右手轻微抖动,不影响生活,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孙先生逐渐出现肢体的僵硬,运动的迟缓,无法自行走路,甚至像轻而易举的翻身动作都难以完成,非常痛苦。孙先生曾多次往外地医院就诊,起先口服抗帕金森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是近年来,伴随药物疗效的明显下降、药物副作用出现(当帕金森疾病进展到四到五年左右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在服药情况下,其日常生活也难以自理,进食、穿衣、洗浴和行走等均需家人帮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孙先生的家人打听到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可开展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医院就诊。神经外科宗强主任及李红星主治医师接诊病人后,仔细分析患者病情,组织神经内科张立功主任、李敏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多学科诊疗,进行了精确的术前评估,并在磁共振检查科、CT检查科的协助下,利用春节假期休息时间,通过调整影像机器参数,扫描适合脑起搏器植入的影像学资料,完成术前的准备工作。
2月8号,即大年初四,在脑科医院韩光良院长的指导与麻醉手术科的全力配合下,神经外科手术团队为孙先生实施了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植入术,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过程顺利。患者清醒后,帕金森病的症状即得到明显缓解,术后当晚即下床活动,术后第二天即自行在病房散步,孙先生兴奋地说:“又可以帮老伴收拾家务了。”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显示,患病率为15~328/10万人口,>65岁人群约1.7%。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认知/精神异常、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帕金森病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颅脑外伤等有关。
脑起搏器,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微电流刺激,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的仪器。脑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植入体内的部件不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脑起搏器植入过程是微创的、安全有效的、可逆的、非破坏性的治疗。自1996年至今,全球已有超过120000名帕金森病人,中国超过10000名患者受益于脑起搏器。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李红星主治医师在2018年赴台湾进修期间,刻苦钻研学习,引进该项高精尖技术,并在科室领导的大支持下深入开展该项技术,不断造福广大帕金森病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A01版:黄三角早报
第A02版:黄三角早报·早报眼
第A03版:黄三角早报·早报眼
第A04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5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6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7版:黄三角早报·健康
第A08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