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绑架式”投票让人烦
专家表示,正式的评选活动微信投票只能做参考
2016年01月2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晓云 宋贝贝
微信朋友圈的流行浪潮总是一波接一波,继晒娃、晒美食、广告刷屏之后,年关将至,各种为萌娃、为宠物的拉票又汹涌来袭,微信朋友圈俨然变成了“拉票圈”。有人被友情、亲情“绑架”一次次投票,也有人花几百元在微信群里“散财”求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对此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正式的评选活动,微信投票只能做参考,不能代表社会公众的意见。
友情“绑架”朋友圈
“麻烦到朋友圈给我女儿投票,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鼓励!请投出你宝贵的一票。”“您好,我正在参加最XX的评选,麻烦给投张票,这是链接”……相信经常玩微信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请求,陈女士就是其中一员。
由于社交广泛,陈女士的微信好友有几百人。“好多亲戚朋友家里都有孩子,现在许多机构组织关于孩子的投票,我也收到了很多投票的微信。”陈女士说,想着和其中一些人关系不错,有些虽不熟但也认识,投票也是举手之劳,就帮忙投了一两次。本想着完成任务了,但没想到麻烦的还在后面,“有的朋友还让我把投票的链接发到朋友圈里,再帮忙找人投票。”陈女士说,甚至有的人还每天向她“通报”跟前面的选手相比还差多少票,让自己拉人投票。
另外,为了投票方便,有些人还专门把许多人拉到一起群聊,陈女士也遇到过这样的事,“里面人很多,不只是让投票,卖东西的、让点赞的也顺便发到了里面。后来我就退了。”
陈女士觉得关系好的多帮帮忙无所谓,因为熟悉的朋友不会向自己提过分的要求,但是有些是不熟的人,提出的要求有些过分。本想着不再投票,但考虑到对方能看到自己的朋友圈,查看是否帮忙转发链接,为避免被多次“骚扰”,陈女士还是投了。“我觉得这在无形中‘绑架’了我的朋友圈,希望这种现象能停止,希望微信朋友圈能单纯些。”
微信群发红包让群友投票
去年12月底,市民田女士加入了一个以美食为主题的微信群中,“当时介绍群内成员都是吃货,就想从群里搜罗一些美食”。最近几天,群里的对话内容却变了味儿,变成了发红包让群友投票的专场。“你看聊天记录,一天能有七八个发红包号召投票的。”田女士说,凡是抢到红包的人都要截屏证明已经投票,一次有20多个红包,所以手机就一直响个不停,只能选择屏蔽该群的信息。
记者在田女士的聊天记录中看到,仅在21日上午,该群内就有五拨投票,“抢到红包的给55号宝宝投上一票”“每人可以投3票,希望抢到红包的亲帮忙投一下哦”……也有的群友直接将红包命名为“求投票”。田女士说,投票的对象大多数为“最萌宝宝”、“才艺之星”、“年历宝宝”、“儿童绘画作品”等关于儿童的评选,也有为宠物赢狗粮等宠物主题活动。而号召投票的群友,发出的红包大多在5元以下,红包个数大多为20个。
“我今天没拉票,够劲了,没啥意思,红包好几百搭进去了。”20日上午,市民李先生说,从上周孩子参加“最萌宝宝”的活动以来,他每天都要在各个微信群里“散财”求票,“每次至少要两元钱的红包,分成20个,微信里有10多个群,光红包就花了200多元了。”李先生说,这样的投票纯碎是“折腾人”,既花费钱财还要低声下气地“求”一群陌生人投票,“感觉很不好,像任务一样”。
正式的评选活动决不能只靠微信
对于微信朋友圈拉票行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首先肯定了微信的积极作用,“现在微信已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把许多分散的人吸引到一起,拉近了感情,整合了碎片化的实体关系,让大家的生活不再无聊。”
但同时,王忠武也指出了微信的消极影响,比如拉票这种私利行为。以公众微信号的方式开展投票评选活动,本意是用一个更大的平台来扩大活动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投票。然而,与投票现象相伴的却是朋友圈里的各种“拉票”行为。王忠武对此表示很担忧,“这样投的票有些不是真票,甚至有人雇佣水军投票,真实性是难以保证的。”另外,他发现,现在一些政府机关、学校等也参与了进来,“这样会降低政府公信力,正式的评选活动决不能只靠微信。现有的微信朋友圈投票多是一些娱乐轻松的话题,并且是在私人领域内的交往传播,其实代表不了社会公众的意见。”
现在许多人置身微信之中,王忠武提醒大家要做理性的微信使用者,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因为你的一个行为可能会帮助一个人,也可能害了一个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