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打造黄三角地区最大急诊急救中心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急诊科是医院中急症、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急危重症病人入院抢救治疗的必经之路。综合医院急诊设有院前急救、内、外、妇、儿、五官、发热、腹泻等专科诊室。因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作为东营市急诊医学专业唯一重点学科,每年承担着近5万人次的急诊量,他们的医生多数都有两部手机,24小时开机。科室成立22年来,医护人员得到了成千上万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同时也有一些人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近日,记者就此探访了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一年4500次出诊,5万次急诊
一群冲在救命路上的天使
据介绍,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有职工80人,年急诊量近50000人次,每年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抢救30余次,出诊4500余次/年,抢救危重患者200余人/年,留观患者100人次/月,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全年≥90%。
“生命速递 永不言弃”——这是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服务品牌,悬挂于急诊大厅的醒目位置。急诊科主任任爱农告诉记者,在急诊科里,“快”是第一位的,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技术就是生命,责任就是生命。“一听到报警电话,我们就立即奔赴现场,要与时间赛跑。”在急诊科值夜班的马艳曲护师说,晚上所有的门诊都下班了,所有患者都要来急诊科,生命就在一念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们的信条就是:快、稳、准。
已经从医30余年、在急诊科干了十余年的任爱农说,夜晚来临,虽然很多居民都已经休息,但是很多突发事件经常在夜晚发生,包括车祸、斗殴、自杀、心脏病等突发事件,面对这些紧急事件,他们的反应就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虽然夜晚是休息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夜晚却存在一定的风险,经常会发生猝死、卒中的现象。”任爱农说,在“黄金五分钟”之内如何挽救生命这是考验医生的速度、技术和责任心的问题。所以在急诊科里,夜晚报警电话就是号角,是挽救生命的号角,分秒必争、一秒钟都不能耽误。
为了更快地抢救病人,科室内制定了六大病种抢救流程,保持绿色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创伤、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及其他各种急危重症等重点病种做好质控,保证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近几年陆续开展了经皮体外心脏起搏术、双腔导尿管及低压吸引器在小儿洗胃中的应用、小剂量雾化吸入与静注碳酸氢钠双联法对抗百草枯毒性因子致肺纤维化、百草枯中毒综合治疗、预见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气管插管滴注肾上腺素在初期复苏中的应用等新技术。
急诊急救每天都像在“战斗”,各种急救技术操作实行全员熟练掌握,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全市举办的院前急救考核、院前急救大赛中连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及个人单项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授予“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东营市技术能手”、“黄河口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东营市卫生系统职工技术能手”等各种荣誉称号50余人次。急诊科代表山东省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铁人杯”全国职工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优秀选手”荣誉称号。急诊科被东营市卫生局授予“甲级急救站”,被东营市妇联授予“东营市巾帼文明岗”,被东营市卫生局、人社局授予“东营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
救死扶伤冲在危险一线
传递人间正能量
急诊科的工作人员需要有全面的医疗救护知识,单项专业性强的医生适应不了急诊科的工作,必须有全面的急救知识、熟练急救技能。“急诊工作即时体力活又是脑力活,是一个高危工作,风险大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多个工作人员在救护病人过程中受过伤,如膝关节肌腱拉断、肩关节撕脱拉伤。一次救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我们一名正在做救护工作的护士在车里翻滚了一圈,伤到了颈椎,1年多了,到现在还感觉头晕、上肢麻木无力。”任爱农主任说。
车辆爆胎、雾天高速路出诊、深夜海边救护、化学品泄漏、煤气爆炸、各种类型的批量伤、批量中毒等等紧急情况都要求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有处理危险的丰富经验。“到了救护现场,首先要查看周边情况,看看谁还活着,谁能救活,谁伤的最重,是否需要救护力量增援,现场要沉稳、缜密和冷静,才能使病人获得最大程度的救治。”任爱农告诉记者。
任爱农介绍说,只要患者有一丝生存的希望,他们就不会放弃抢救。他记得有一次为了抢救一位重病病人,十几名医护人员对患者轮流进行人工心肺复苏,足足持续了8个小时,虽然最后没能抢救过来,但是医生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急诊科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每天进进出出很多的人,有的人感谢医生,也有的人来埋怨医生。“有人给医生下跪感谢的,也有人打医生发泄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见得太多了。”任爱农告诉记者。记者在急诊科采访期间,见到筋疲力尽、满头大汗的医生们从抢救室里出来后,对家属说:“患者没事了,住院观察吧。”这个时候只见家属满脸感激说:“谢谢!谢谢!”。“在我们科室里经常会出现这一幕,但是就算家属不说什么,我们的责任就是尽力救治患者,否则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任爱农说,既然选择了从医这一行,就要竭尽全力救人。
也有少数不良现象在急诊科发生过,如有的病人喝醉了酒,处于深昏迷状态,吐在医生护士身上,家人朋友都不愿伺候,医生不怕脏不怕累,把他抢救过来之后,却借酒发疯、追打医生和护士,破坏了正常的就医环境。
急救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希望全社会关注与理解
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是需要注意很多技巧的。多花10秒钟的时间,把自己的详细地址说清楚就可能节省10多分钟的时间。任爱农介绍说,曾经急诊科接到求救电话后,进了小区发现求救电话打不通了,在小区里面转了30分钟仍然没找到患者,不仅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病人容易留下后遗症甚至是死亡,同时还是对社会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任爱农说,拨打完120的电话,就不要再用呼救的电话号码拨打或者接听其他家属和朋友的电话了,时刻注意救助电话的来电。医生和护士从医院出来的路上也可以通过电话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告诉家属先进行简单的自救。“记得有一次回拨求救电话后,对方电话有10多分钟的时间一直在占线,后来才知道是他在拨打120后,在给自己的家属和朋友一个个地打电话。”
“现在新建设的高层住宅电梯都很窄,放不下担架,对救援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另外,某些小区内部的消防通道和医疗通道很不便利,甚至不通,延误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可能会失去一条生命。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从十几层的高楼上步行将病人送到救护车上。”任爱农介绍说。
“社会上应该共同营造一个便利的救援环境,很多小区的楼牌号混乱,甚至一栋楼出现两个楼牌号;楼牌号被树木及其他障碍物遮挡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救援道路上私家车是否让路;求助电话是否通畅;小区内交通是否便利等等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抢救时间、救治效果及抢救成功率。希望新建楼房、新建小区、旧小区改造等工程考虑急救、消防等需求,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得到及时救治或援助”任爱农说。
打造黄三角地区最大的
急诊急救中心
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92年5月1日,拥有独立建制,是一个集医疗急救、危重症监护、科研教学、应急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全年实行24小时无假日值班。2011年7月5日与山东省立医院合作共建以来,科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服务理念到发展规模,从人员设置到服务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东营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东营市甲级急救站。
科室位于医院南门,有专门的急诊入口,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危重患者、急救车转运患者均可通过无障碍通道直接进入急诊科。
急诊科努力打造黄三角地区最大的急诊急救中心及危重症诊疗中心。正在建设中的急诊急救中心、内科病房综合楼是东营市2012年3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层高22层,建筑高度92米,是东营市目前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工程。
项目概算投资4.5亿元人民币,地下两层为停车场,共设计约350个停车位;1-2层为急诊急救中心,3层为健康管理中心,4层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5层为手术室、ICU,6-22层为标准医疗护理单元,共增设床位800张。
急诊急救中心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为黄三角地区最大的急诊急救中心及危重症诊疗中心。计划设立院前急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妇科、儿科、五官、发热、腹泻等专科诊室,同时设置急诊专用的药剂、检验、放射、CT、MR、超声等医技科室;急诊及中毒病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17张床);层流手术室(11间);急诊留观床(44张)及可容纳200人的大型输液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