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建成通车的兴港公路。 本报记者 李立红 通讯员 陈仕钊 摄
本报记者 李立红 任小杰
8年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刚刚成立,基础设施配套还十分薄弱,从一张2005年的开发区航拍图上仍能清晰分辨出开发区设立初期的概貌:几条弯曲的油田生产路交织其中,除了散落的几排板房和油井,大都是杂草丛生的荒野地。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几年东营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实现稳步跨越。截至今年10月份,东营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投资累计已超70亿元,以完善基础配套为支撑,宜业宜居的新城区正在崛起。
盐碱滩8年变成新港城 70亿元打造安居乐业环境
老张是东港村的一名村民,对他来说,今年最大的喜事就是搬新家。“今年,东营港建造了城中村改造安置房,把原来的东港村建成了东港花园,我们全村人都能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了。”老张高兴地说,很快他们全家就可以入住新房了。
这只是东营港基础设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的8年,是开发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8年,是开发区打基础、谋长远、上台阶的8年。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如同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在开发奋斗的大潮中破浪前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胜勇感慨万千。
环境是吸引企业入驻的“吸铁石”。园区要发展,不仅眼光向外,招大引强,而且要激活内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构建起一流的发展环境。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个拥有完整的金融、商务、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服务体系的东营发展增长极正在形成。
近百公里的道路通车里程,将港区与东营市区、仙河镇、河口区等地紧密相连;2000余套保障住房拔地而起,为开发区企业员工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大明集中供热中心的投产运营,有效满足了全区集中供热的需要……朱胜勇介绍说,安居才能乐业,配套好了,人们才愿意留下来。截至今年10月份,东营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投资累计已超70亿元,一个以完善基础配套为支撑,宜业宜居的新城区呼之欲出。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采访,随处都可以看到关系开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防潮堤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提前实现了工程全线合龙和陆域吹填工程,使36平方公里的滩涂得以开发利用,为开发区跨越发展提供充足土地保障。总投资16亿元的大明集中供热中心已点火试炉,有效满足了全区集中供热需要;开发区金融中心、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环境监测中心、仓储区和化工园区两个消防站已全面建成。金港商城、儿童中心、海运学校、港城花园、企业公寓、东港新村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谈到开发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朱胜勇如数家珍。
打造黄三角新交通枢纽 海路公路铁路无缝对接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把营造一流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用环境建设到位、优质服务到位、作风转变到位“三到位”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发展环境优良的创业宝地。2014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兴港公路、疏港铁路、东营港城、综合保税区申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营造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据悉,东营兴港公路连接东营港和仙河镇,10分钟车程,全长13.1公里,双向六车道,已全面建成通车;疏港铁路拟接轨于黄大、德大铁路,经利津、河口至东营港,全长98公里,概算投资近40亿元,设计年货运能力2500万吨,即将开工建设。
“去年我在仙河镇买了房子,兴港公路开通后,我上下班方便多了。”在东营港上班的市民朱先生说,原先东营港到仙河镇只有一条公路,但路况不好,几乎没法走,无奈他上下班只能走高速。“现在走兴港路,不但节省了一点时间,每天还能省下不少高速费呢。”朱先生高兴地说,兴港公路把仙河镇和东营港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东营港上班,在仙河镇生活成了他每天的一部分。
同时,济东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与东港高速对接,到济南将比现行路线缩短60公里以上。届时,东营港可实现海路、铁路、高速公路的无缝隙连接,真正成为连接东北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与京津唐地区的交通枢纽。按照市委工作会议要求,正在全力加快推进东营港城建设。已委托中规院启动编制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初步确定了建成区改造方案和起步区建设方案,已全面铺开了起步区建设工作。同时,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启动实施了东营综合保税区申报及建设工作,目前已通过国家九部委的审批,力争年内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步实施了综保区规划及配套建设工程,为加快申报奠定基础。
干部承包项目做服务
软环境成港区新竞争力
环境也是生产力。今年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开发区跨越发展,研究出台了《关于推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落实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两个重要文件,要求市直各部门、单位要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办事制度、规范行政行为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展现一流的素质、一流的干劲,为推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该区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按照“班子成员包项目、科级干部挂项目、委办科室推项目”的模式,通过年度部署、月初计划、月底检查、全程跟踪、全程督办,不间断地做好项目动态管理工作。针对每个项目拿出具体的手续办理清单,尽量压缩办理时限,全力争时间、抢进度、提速度,确保每个落地项目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动工上马。
有人说:“企业负责人的高度,就是企业的高度。”欲成为百亿级企业,必先打造能驾驭百亿级企业的企业家。开发区通过加大对企业家的培养力度,舍得拿政策、拿精力,真诚为企业家服务,倡导尊重企业家的风气,让企业家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舞台。“我们下定决心立足实际,通过各种措施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何宝民信心满满。
环境的关键在服务,服务的核心在人。东营港距离市区100多公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广大干部职工常年撇家舍业,吃住在一线。正是在这种艰苦创业过程中,开发区人磨练了意志,锤炼了品质,提炼了气质,展现出能吃苦、能受累、干大事、创大业的精神和作风。在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叫响“做开发区人光荣”的口号,秉承“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创业精神,展现开发区人时不我待、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工作中,注重引导干部职工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高效的服务效率,大力倡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五加二”“白加黑”的实干精神,继续发扬好“攻坚克难、团结奉献、创新突破、争创一流”的东营港精神,为开发区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如今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已迅速成为东营市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环境最优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正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在跨越赶超中迸发无限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