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权利如何在“禁叫外卖”中安放
2014年11月2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近日下发了一则通知,禁止学生叫外卖,禁止将食堂饭菜打包进宿舍,学生们必须得亲自去食堂吃饭,因特殊情况需将饭菜打包进宿舍的,得凭辅导员证明并自备非一次性餐具到食堂去买。该院领导陈克明说,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将学生拉出宿舍,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是一个对教育存在多元理解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为了教育容易走向极端的年代。厦门工学院的这则规定,如果仅从其最终目的进行考量,它的用心良苦其实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纠偏却不能误入一个极端,更不能以目的上的正义去僭越权利的基本底线,而忽视了其实施过程中本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去食堂吃饭本没有错,但如果这一目的的获得是以牺牲学生“打包进宿舍”的自由来置换,就显然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将学生权利置于荒漠的原野了。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不同于幼龄学童,他们不管是自身责任的承担、还是对外在事物的理解,都已具备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比起简单粗暴的政策强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富有人性的教育引导,更愿意接受那些彼此尊重且对权利相互捍卫的教育方式。而这些,恰在厦门工学院被漠视和抛弃了,以至于这个带有良善初衷的管理方式,到最后收获的仅是舆论的口水与职责。
  事实上,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有比“政策强制”更好的方式可供选择。比如该校完全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在学习之外大学还有更多的乐趣可以去寻找,还有比打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完成。
  而责任感的培养,虽说禁止用一次性饭盒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但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现实语境下,对这一行为的劝阻,其实还可以通过更为委婉的方式来获得,比如通过大学生最乐意接受的视频宣传、最感兴趣的节目表演进行传递。即便这些措施践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这些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一定能够知晓自己的责任,从内心里支持这样的行为的。      (张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