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正在对存储粮进行质检。 本报记者 杨玉龙 摄
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15日,记者走进东营市粮食储备库,为您解密粮食储备背后的故事。
小麦存4年再周转 52栋粮库能存25万吨
15日下午,在东营南二路与西二路附近的东营粮食储备库,一栋栋大型粮仓整齐排列着。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始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500亩,共建有储备仓房52栋,仓容25万吨,实存市级储备小麦11万吨,中央储备糖12万吨。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副主任刘丕营介绍,储存11万吨的标准,就是不低于整个东营市城镇人口6个月的消耗量。粮食储备库的意义在于,粮食紧缺时调控物价、平衡市场,还在于出现灾情时,起到应急的作用。刘丕营举例说,2013年省市间粮食购销量达115万余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粮食供需平衡,流通渠道畅通,市场价格稳定。
“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这个粮食储备库在单体中几乎可以说是最大的。”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副主任刘丕营介绍,储备库中小麦储存周期为3到5年,大部分粮库是4年一循环,每年需要新进2.7万吨新粮。当存储的粮食到期限后,粮食将会流入面粉厂等用粮企业,空出来的粮仓,将被新粮重新填满。
粮食怎么进入粮库的呢?刘丕营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是6月中旬小麦收割后开始收储,可能会持续一个月时间。“不光东营本地的小麦,周边县市的只要符合条件,都能收储进来。”刘丕营介绍,收储时,将会检验小麦的容重、水分、杂质含量等指标,再给出价格。
记者跟随保管员杨全德进入了其中一栋粮仓。“这个仓库有31.5米长,20.2米宽,里面储存的粮食有4.5米高,总共4600吨左右。”顺着墙外的梯子,杨全德爬上房顶位置,打开了其中一个大窗户。进入大窗户,整个仓库都装满了小麦,被堆得非常平整,整个大粮仓上还被隔成很多个小仓块,中间放着木板,方便工作人员巡查。
靠大型通风机降温除湿 除害虫靠“陷阱”工具
粮仓中的粮食如何平稳度过4年?在粮仓中,记者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装备,有的成管状被插到小麦中,有的装在盘子里放在小麦上,屋顶横梁上还挂着温度计。
“这个装置叫陷阱式害虫诱捕器,你看它上面都是小孔,虫子很喜欢钻这样的小孔,一旦进去就会掉进下面的陷阱,无法上来了。”杨全德拔出插在小麦中的一根铁棒,拧开底部,露出一个长管,进入陷阱的害虫都会留在里面。除了这种陷阱,还会进行药物驱虫。
“这个盘子里装的是用毒药泡过的,也是为了杀死小麦中的害虫。”杨全德指着放在小麦上的一个白色瓷盘告诉记者。
粮仓的温度和湿度对粮食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湿度过大,粮食就可能变质发霉了。”刘丕营介绍,为了控制仓内的湿度和湿度,就要时刻进行监控。“你看,那根插在小麦里的长杆叫手动测温杆,是一个专用温度计,长杆上有三个测温点,能对粮仓底部、中部和上层温度进行测量。”另外,在仓顶横梁上还挂着几个温度和湿度计。
“这些测量计都是联网的,我们在办公室就能实时了解到各个仓的温度和湿度。”刘丕营介绍,一旦检测到温度湿度超标,将会进行通风降温处理,“通风时,会打开仓库上面的窗户,再用大型风机往仓库下面的管道里吹风。”
在仓库外,记者注意到每隔五六米远就有一个管道接口,还有几个仓库正连接着大型通风机通风。“你看到的只有这一个接口,其实里面还连接着很多小管道,遍布仓库底。管道上方都是网状的通风孔,能起到很好的降温除湿效果。”
2009年以来,东营市粮食储备库还投资600余万元实施了对25栋储粮仓房铺设菱镁板隔热保温和加装双层密闭隔热保温门窗改造工程,全年平均粮温能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实现了准低温储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