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连着思乡情
2014年10月0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十一”期间,也正是秋收时段,玉米、棉花,还有甜甜的冬枣都可以摘了,在家辛苦忙农活的同时,也享受着收获的快乐。同样,对于商家而言,黄金周也是他们的收获季,纷纷赚个盆满钵满,不少商家的营业额实现翻番。
从人工扒玉米到机器剥皮
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老年人居多,即便是中年人也多身体不太好。秋季掰玉米、扒玉米皮成为一大难事,把在外打工的孩子叫回来帮忙的不在少数。
往年秋季收获玉米时,从掰到剥皮全部人工,一周多的忙碌下来,身体本就不好的爸妈都会病一场,收成越好他们也就越发愁。今年玉米收获期与“十一”假期略有重合,所以也做好了戴手套、扒玉米的准备。
早饭后如往年一样来到门外的玉米堆前,虽然爸妈已经“解决”了大部分,剩下的还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几乎没干过农活的我心里有些发怵。不过没等来剥皮用的手套,“不用机器、没找人帮忙,我们怎么剥得完那么多!”爸妈把一台剥皮机推出来,笑着说。
插上电,剥皮机“嗡嗡”地响起了,从一端将带皮的玉米棒子放进去,而从另一端出来的就是剥好了皮的玉米棒子了,一上午结束“战斗”。虽然捡拾棒子弄的腰疼胳膊疼,但看着一地黄澄澄的玉米,对这速度还是比较满意。
老妈谋划着明年用联合收割机,“以前是用人工,忙不过来就四处找人帮忙,有时忙起来出钱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帮忙。现在有了机械好多了,出来就是剥好了皮的玉米,省了人工也省了钱。” (本报记者 张园园)
邻里帮忙 秋收不愁
终于迎来国庆节七天长假。也许别人会说:七天时间去哪转转呢?不过我却不这么想,因为在等我回家的不仅有爸妈,还有那几亩玉米地。
十月份,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剥玉米用家乡话来讲就是“扒棒子”。虽说秋收机械化很先进了,大家都用脱皮机给玉米脱皮,不过为了省钱,爸妈还是决定自己动手。10月1日下午我回到家,只见院里墙根下只剩不多的一堆玉米,爸爸正在旁边干活。“这些是留给你的。”妈妈笑着说,“我去你姥姥家一趟,你负责给你爸做晚饭。”
原始的办法就是用手把玉米皮拔下来,不一会手指甲就开始疼,等到全部扒完,也就麻木了。从去年开始,我妈就想到用钉子代替,用线把钉子固定在手上,就不怕撅的手指疼。二话不说,我找出手套绑上钉子,拿个马扎蹲在玉米堆旁,准备大干一场。
我认为农村最好的气氛就是邻里的互相帮忙。这不,隔壁爷爷家里就种了七分玉米地,早早地就剥完了,就来串门,边聊天边帮我干活。不一会,一位哥哥也来帮我们,就这样边聊边剥,本来就剩不多的玉米,放假三天我就完成任务了。
小时候上学,毕业了上班。我经常计算,一年之内能真正和爸妈吃饭的时间有多少,但答案总是令人寒心。国庆七天假期是除了过春节外,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一个假期,因此我也格外珍惜。 (本报记者 聂潇潇)
凌晨3点半赶市场 披着棉袄选冬枣
进入十月,除了鲜美的大闸蟹,脆甜的“沾化冬枣”也进入了成熟季,大量上市。在滨州市沾化县,除了忙碌的冬枣种植户,批发商们也早已蠢蠢欲动。甚至还有从四川、陕西等地赶来的“专业贩子”,在贩运冬枣中淘金。
“那边刚打来电话,说市场上都卖空了,价格涨了5毛多,让咱多收点!”国庆节当天,在沾化县黄升镇商家村东面的预制厂,李同娥正在张罗着收购冬枣。电话那头,是她的丈夫杨廷章,正在千里之外的福州。“他在那往外批发,我在家里负责收货,再用配货车运过去。”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每年要卖掉20多万斤冬枣,20多年来,他们一趟也没落下。
“今天行情还不错,前两天就不行,那两批货赔了有千数块。好在今天这一批一下把损失补回来了。”李同娥说,冬枣价格变化较大,“今天赔了,明天赚了,都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候一天之内价格就会差五六毛。”
李同娥说,在黄升镇商家村周围几十里,都种满了冬枣树。记者在这条乡镇小路上行走时,路上都是拉运冬枣的三轮车。冬枣怎么收?凌晨3点半,这条小路上就聚集起了卖枣的枣农,枣农一多,收购客户也被引来了,甚至自发形成了一个冬枣市场。
刚开始做冬枣生意的时候,杨廷章收上几百斤枣在东营卖,随着生意做大,开始雇几个人在家里帮着收枣,而他自己则赶往青岛、福州或北京的批发市场。“看十一期间的行情还不错,希望今年能保持住吧!” (本报记者 杨玉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