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用卡,慎防银行卡诈骗
本报记者李立红
2014年09月2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随着银行卡的广泛应用,一些唯利是图的诈骗分子开始盯上银行卡,银行卡犯罪案件也逐渐增多,犯案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加之“十一”小长假即将到来,很多市民选择出门游玩,银行卡的使用频率较往常更高,银行卡安全更应引起重视。东营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银行卡诈骗的部分案例,提醒市民在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警惕诈骗。
案例一:冒充亲人来电要求汇款
  一对夫妇神情焦虑地来到银行要求汇款。该夫妇称,女儿在外地打工,当天接到“女儿”短信,说她与人合伙做生意借10万元,今天必须付5万元,不然得赔偿对方巨款,并提供了卡号。他们登录QQ与女儿联系,“女儿”也催促快点汇款。银行人员意识到可能是诈骗,根据借记卡号查询与开户人取得联系后证实,“女儿”是骗子。
  风险提示:不法分子先通过某种途径了解某人手机或其家庭固定电话,冒充亲人、朋友来电,以各种理由要求汇款,这是骗子的惯用伎俩。银行提醒广大市民,收到可疑信函、电话、手机短信时要提高警惕,对一些貌似合理的汇款事由,要谨慎确认,不可随便向陌生账号汇款。
案例二:“钓鱼网站”套取卡号和密码
  小王听朋友说基金可能大跌,便焦急地想通过网上银行赎回基金。当他在搜索引擎输入自己办理业务的银行时,屏幕上跳出几个银行的网址。小王选择一个银行链接进入,并点击“个人网银登陆”,输入卡号和密码。然而,屏幕上未出现账户信息,而是页面跳转,再次出现原始的登录页面。他又多次输入卡号和密码,一直没能进入。他的卡号和密码已被“钓鱼网站”套取,账户内3万元已不见。
  风险提示:一旦用户登陆“钓鱼网站”,犯罪分子即可通过后台网站获取其账号、密码、动态、口令等信息,并迅速登陆真正网银将账号内资金转走。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市民,网络交易要选择正确的银行网站,交易前查看安全锁,设置复杂的密码作为网上银行密码,避免在网吧、公共场所登录网银。
案例三:警惕ATM机上的陌生号码
  陈女士到一家银行ATM机上取款,在将卡插入ATM取款机后,ATM机显示屏未出现提示语,卡也未自动吐出。陈女士发现ATM机左下角有一张标贴:“如果卡被吞,请打值班电话”。她随即拨打该电话,并将自己的卡号、姓名和密码告诉了对方。陈女士回家用银行卡的存折提款时,账户内5000元已不翼而飞。
  风险提示:有的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名义,在ATM机旁贴上所谓“通知”或“公告”,误导客户。银行方面提醒,使用自助银行服务终端时留意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遭遇吞卡、未吐钞等情况,拨打发卡银行客服热线;不随意丢弃打印单据。
案例四:银行卡遭遇“偷天换日”
  受害人周先生在银行操作ATM机,当他准备退卡离开时,突然有一名陌生男子拍其肩膀,并且很亲切地告诉他,他的钱掉了。周先生从地上捡完钱起身时,发现银行卡已经“自动”退了出来。回到家里,周先生发现银行卡并不是自己的,他马上到银行去查,发现账号存款只剩下几十块钱了。
  风险提示:多数持卡人在输入密码时安全意识不强,甚至到餐厅等公共场所消费时,为图方便,经常将卡片交由餐厅服务员到柜台刷卡结账,而卡片在离开持卡人视线时,一些装有复读设备的POS机便将卡片信息测录下来,犯罪分子凭此信息可用来复制卡片进行盗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