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隐蔽油藏表征系统
地质院打造油气高效勘探平台,强化油田勘探开发水平
2014年09月1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地质科研人员进行储层构造研究。
   文/片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罗红梅
  日前,由地质院自主研发的SeisSpecial隐蔽油气藏表征系统顺利通过中石化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在中石化全面推广应用。这是继复杂断裂带地震识别、储层高分辨率反演等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技术在油田成功应用后,地质院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室打造的又一油气高效勘探平台,为提升油田勘探技术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实现隐蔽油气藏有效预测
  据了解,自“九五”以来,胜利探区勘探重点逐渐向油藏规模小、储层更复杂的隐蔽油气藏转移。由于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预测难度大,因此研发描述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是解决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难点的有效途径。
  经过长期攻关,地质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SeisSpecial隐蔽油藏表征系统。该系统是以现代信号处理为技术核心的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平台,采用树形结构对地震数据、层位、断层、井数据进行分类管理,集成了层位解释、断层解释、合成记录标定、地震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等常规解释模块子系统以及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模块、反演参数自动估算模块等多个特色功能模块子系统,功能涵盖复杂构造识别、储层预测、含油气性识别等主要油气勘探业务。该系统集成的薄互层储层预测、裂缝储层预测、小砂体描述、小断块预测等四个子系统,有效提高了隐蔽油藏的预测效率。
  目前,SeisSpecial隐蔽油藏表征系统已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勘探南方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试点应用与推广。相继完成了海相礁滩储层、滩坝砂、复杂断块、页岩油等多个储层预测项目研究,有效指导了高勘探程度阶段断陷盆地油气精细、高效勘探。在胜利油田10余个地区推广应用后,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中,在罗家地区应用隐蔽油藏密度投影技术对渤页平1井沙三下裂缝储层进行了预测,充分验证了密度投影技术在裂缝储层预测方面的准确性。
  据专家称,SeisSpecial隐蔽油藏表征系统技术水平高、可操作性强,切合隐蔽油藏勘探需要,整体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
“看清”地下储层分布特征
  胜利油田储层构造及发育特征复杂,被形象地比喻为“摔碎又被踢了一脚的盘子”。面对如此复杂的地下地质体,地质科研人员创新形成复杂断裂带地震识别、小尺度地质体信号分析、断层刻画及关键参数自动解释、地震弱反射信号分析、岩性体自动解释等多项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技术,为科研人员“看清”地下储层情况装上了“千里眼”。
  针对胜利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科研人员研发了复杂断裂带地震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开展构造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系统分析影响断层识别的主要因素,最终建立起合理的断裂组合模型,开发出倾角扫描、多尺度相干、高阶累积量相干、分频相位扫描、曲率分析、边缘检测等针对性的断层识别新技术,有效提高了断层识别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隐蔽油气藏勘探难度大,主要体现在其地震反射信号弱,常规地震资料上难以分辨。为此,地质科研人员在对几种典型隐蔽油气藏储层地震反射机理研究基础上,开发出弱反射信号的检测、高分辨率处理与弱信号的提取和厘定弱信号延展边界的方法。针对复杂弱反射地震信号,科研人员开发出基于混沌理论的混沌振子检测算法,建立了检测微弱同相轴的混沌振子系统,实现了强噪声背景下微弱信号的检测。
  此外,叠前反演技术大大提高了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岩性体自动解释与快速成图方法实现了多层系、多类型、大范围岩性体的综合描述需求,大幅降低了地质研究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勘探部署质量和效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