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垦荒、谋生计难忘“八大组”百年移民史
永安镇的移民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鱼米之乡”本报记者段学虎崔立慧
2014年09月1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永安镇从退海荒地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小城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永安村里,有年代感的老屋是移民开发这片土地的见证。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张兆新的重孙女是移民第六代,她已经把永安当成了她的家。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永安村碑后各个年代的房子一字排开。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在东营的历史上,垦利、河口和利津东部的村名地名有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有的村子是以数字编号,直接称呼一村、二村、三村……有的则是姓氏加屋子,例如,李家屋子等。还有的则是数字加户,有十八户、十四户、九十六户等地名。这些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规律的地名背后,隐藏着一个从19世纪末开始移民开发东营这片处女地的历史。而这其中,黄河似乎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一条主线。永安镇,旧称八大组,在这里的老人口中,1934年开始的第一批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恍如昨日。

一直默默存在的八大组
  沿着老省道228从东城一路往北,不远就是永安镇。永安镇坐落在永安村西,远远望去,现在的永安镇楼房鳞次栉比,绿色交错在镇区之中,俨然一副小城镇的样子。而在80年前,这里还远不是这个样子。永安镇的历史,永远离不开山东沿黄居民的一部血泪搬迁史。
  永安村的村碑上记载了永安的发展历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有移民从广饶北部、辛店、西营一带迁此建村。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土匪在本县纪家庄决黄河堤,洪水泛滥,灾民奔逃他乡。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鲁西林埠黄河决口,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从鲁西的寿张县、阳谷县迁民编组于此,开荒种地并复建村,因处八大组驻地故名八大组。1936年4月11日,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的人们为了讨吉利,将八大组更名为永安镇。1956年后,人们渐渐简称为永安至今。
  “‘八大组’这个名字,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了,现在都叫永安,我爷爷当年带着父亲逃荒来到这里。”今年近50岁的赵先生现在从事客运生意。“那些数字编号的村子,都是我们鲁西南过来的,那个时候惶惶恐恐地逃难至此,都会选择和老乡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沿着黄河大坝从西向东一字排开,鲁西南移民聚集在这里,这些村子后来就按数字编号命名了。”
百年前的垦荒种地
  另外,在政府大规模官方移民之前,永安这些地方还吸引了广饶、寿光北部等地的农民到永安垦荒种地。今年70岁的张广才在永安镇出生,他们一家就是官方移民之前的首批开荒的广饶移民。
  “四几年的时候,我父亲从牛庄来到这,最早是来开荒种地,白天干完活儿就回家。后来,逐渐地越开越大,白天干完活有时候回不去。当时为了方便,就在地头上搭个屋子住。时间长了搭屋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就逐渐定居下来,这些叫姓氏屋子的村就是这么来的。现在我们只有过年才回老家一趟。”
  记者发现,由于东营的土质从南往北逐渐下降。根据趋利原则,首批垦荒移民都聚集在现在永安镇的南部,靠近老家,而且土质较好。而等到1934年大批官方移民到来之后,他们则退而求其次,在靠北的地方一字排开,垦荒种地。
  几代移民,来到永安都是为了垦荒种地谋生计。在那个年月,虽然永安的土质不好,但是大片的荒地,还是吸引了那些勤劳的人们来这里开荒。
  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50年代,移民垦荒大潮基本结束,永安也迎来了史上住户数目的高峰。

与天抗争 关于往昔的记忆
  现住永安村的张兆新老人今年79岁。1935年他出生在永安村,正赶上当时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开始从鲁西征迁黄泛区灾民来垦利垦荒。他见证了永安从“不毛之地”到现在“鱼米之乡”的转变。他告诉记者,八十年里,他睡过地窝子,和地下党睡过大通铺,也被日本兵撵得满地跑,也见证了从八大组到永安的变化。
  “关于永安村的移民历史,村里知晓的人已经为数不多。”张兆新正是其中一位。“1934年,我爷爷逃荒逃到这。1935年,我在这出生。在这待了一辈子。
  据张兆新介绍,上世纪70年代曾有过一次对村民来源的统计,那次统计发现,仅永安一个镇就有来自山东、河南等省108个县的移民。在解放前,山东全省共有108个县。由此可见永安移民组成之杂。“我们这有句话,‘没有真正的永安人’,大家都是移民,来自天南海北。”
  而与永安分不开的,还是中国人的抗战史,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是清河抗日根据地。“1943年,日本兵在永安大扫荡,我才八岁,撵得我跑不迭,直到现在,做梦还经常梦见有人追我。”张兆新说,抗战时期,永安是当时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大后方。
  张兆新说,他记忆中刚来的时候,一家人住地窝子,“冬暖夏凉”。后来是窝棚,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换成土坯房。“80年代之前,村里没有一片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到那时候的苦。”
  现代移民
渐渐融入东营

  原来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后来政府组织征迁移民,现在已楼房林立、大闸蟹飘香。永安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而移民,也已经延伸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第六代。他们不再把永安当做客土,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
  “之前村子里走过一批人,国家安定了,不少人选择回老家,我几个弟弟就回长清老家了,我也想过回去,但是回去待了两年,感觉住不习惯,又搬回来了。”张兆新说,现在东营发展的这么好了,的确很出乎当初搬走的人的意料。
  张兆新一家兄弟姊妹五人,现在他是五人中唯一坚守永安的一个。张广才虽然老家离永安很近,但是他“只有过年才回老家去走一趟”。赵先生,俨然成了永安土著,“只回过两次阳谷老家”。
  在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两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附近玩耍。其中一名男孩李健骁说,他的爷爷是从阳谷县迁到永安镇,而母亲是当地的黄河口镇人。李健骁在镇上出生、长大,如今在镇上的中学读初一,交谈中记者听得出来,他的口音里还略有鲁西南味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