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问题”背后的美德窘境
2014年09月1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郑州市一辆919路公交车行驶至中原路秦岭路路口时,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
因为让座问题,先是有人被扇四个耳光,后有老人猝死。一件小事引发了一场悲剧,让人感到无比惋惜与无奈。
让座一词的关键是“让”这个语素,而与让所关联的礼让则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固有的印象中,让座是在平和的氛围中,让座者与被让座者的一次文明传递。然而,如今,让座却常与冲突、争抢、动手等联系在一起,且频频见于报章。一种源于传统的文明礼让行为,到如今却时常伴随着轻者破口大骂,重者拳脚相向的一幕幕冲突。显然,在文明与美德的传承中,我们遗失与误解了许多东西。
人们越来越习惯快节奏的生活,快,成为一种流行理念,在不少人眼里,让,则意味着慢人一步,则可能失去先机。平心而论,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我们身边的确有一些人看到老年人或孕妇时,丝毫没有让座的意思,在崇尚快的信念中,他们失去了礼让的美德。
如何唤醒美德,使得让座等礼让行为成为自觉,这是许多人思考的问题。在此,一个常识仍需要重申,即美德从来都是自主发生的,绝不存在强制的美德。因此,无论我们如何渴望社会充满美德,也断然不能以强力求之。这次让座冲突中,老人面对没有主动让座的年轻人,采取了极端的做法甚至是动手打人,如此,即便最终能够争来座位,也是文明尽失。
一种美德丢失后,要唤回它,往往需要更大的美德与耐心。倡导文明必须以文明的方式。面对一个不让座的年轻人,愤怒地挥手扇耳光,这样不仅会使得冲突升级,还会让更多原本乐于让座的人心生反感。
礼让是一种美德,不是义务。公交车上的让座冲突引发的悲剧,背后是美德的窘境。一方面,我们对于美德的缺失十分痛心,期待改观;另一方面,我们却因浮躁,难以形成耐心,也难以从自身做起,甚至以美德的名义破坏美德。要倡导让座,但绝不倡导强制让座。公交车上的让座冲突,只是美德窘境的一个缩影。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生活细节中,成为礼让等美德的实践者,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美德默契。 (寇宇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