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食堂开放”应成民生范本
2014年09月0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给我来一个南瓜饼、三个鸭脚板。”近日,成都东城根中街3号的省委机关食堂糕点窗口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中秋假日,省委机关食堂还有不少来“蹭饭”的市民,而几乎全年无休的省委机关食堂,早已是附近居民心中吃饭的首选地方。
从国家广电总局内部食堂开放,到四川省委机关食堂几乎全年无休对外,从中央到地方,过去只有体制内的人才能享受的饭菜,已逐渐开始为普通市民所享用。
然而,机关食堂对外开放,势必会提高管理成本。比如,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要么选择价廉物美的早点,要么选择一荤一素、价格仅7元的盒饭,加之可免费添汤,一定会加大食堂的亏损面;又如,随着来自社会上“蹭饭”的市民剧增,对机关工作人员就餐和休息,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再如,机关食堂就餐人员变得复杂起来,饭菜及免费汤品需求量大增,可能会引发后勤保障部门对公共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的焦虑。
可见,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之后,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可能会转化为机关食堂对外开放难以为继的充分理由,最终导致“开放”措施不得不中途停摆。退一步讲,受反“四风”形势所趋,机关食堂管理者咬紧牙关,将“开放”措施再坚持个一年半载,但如果不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化解,只追求暂时的“热闹”,最终还是逃不过停摆的厄运。
因此,机关食堂对外开放,关键是要可持续。既然公共服务无止境,那么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也不应该有终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机关食堂的管理,既要保持服务特色,又要满足多样化就餐需求;既要保证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的就餐和休息秩序,又要维护广大市民的利益;既要使食堂供应的饭菜品种多样、价廉可口,又要确保食品安全。只有机关食堂对外开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机关大院、机关幼儿园等特殊公共设施对外开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民生范本,使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与群众更加“亲密无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