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大学生遇害案反思警情透明度
2014年09月0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8月29日失联的杭州女大学生王某,目前确认已于失踪当晚遇害,这已经是近来媒体报道的第四起女大学生受害案,其中3人遇害身亡。刚刚过去的8月,由于各地接连发生女大学生遇害事件而被蒙上阴影,有媒体甚至用“8月劫”为标题对此致哀。
  黑车、抢劫、囚禁,“密集”发生的恶性侵害案中,受害者都是女大学生,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初看之下的确显得有些非同寻常,形势也似乎很危急。
  但是,静下心来分析,这些事件归根到底是刑事案件,应属于社会治安的范畴,受害人以年轻女性居多,也符合人身、财产侵害类犯罪倾向于向弱势人群下手的特征。
  “血淋淋”的教训确乎存在,但广为社会所知的案件却似乎没有那么多。事实上,传递给社会以安全形势整体印象的,主要是那些公开出来的案件。因此,要判断某段时间内的治安状况是否确有恶化,或许需要先审视一下警情通报的现状。
  客观上,犯罪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其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获悉治安情况的渠道,要么是对个别突出案件的新闻报道,要么是出现在法制宣传节目中的案例,但这些方式多少带有零星、偶然性,用作谈资窥测社会人心或许足矣,但若想凭此把握准确的即时治安动态却未免捉襟见肘。
  然而,想要获知一定区域内确切的治安警情数据,通常来讲并不容易,出于保护受害人隐私和稳定社会情绪等考虑,警务信息的公开往往有所“保留”。
  维护社会治安是警方的责任,但也少不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透明的警情信息公开,不仅能及时震慑犯罪,也有助于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
  那些真实的治安案件,无需限于坊间流传的恐怖“怪谈”,大可成为堂堂正正的提示信息,助力全社会提高警惕,共同维护安全的环境。         (李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