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辛路那头的家
2014年08月2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记得小的时候,在家门外的山脚下就有一条大公路,一路向北,常问家里的大人,“这条路去哪?”“那头是东营,有石油,再往北就是渤海湾了。”每次听到大人们这样告诉我,我都似懂非懂地点头。东辛路,这个本与我没有交集的路,就这样与我的家乡联系在了一起。
  村里在六十年代曾经有几个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胜利油田进行石油会战,与我家斜对门的二德就是其中的一员。初到油田,睡着地窝子,夏天都不敢脱衣服睡觉,蚊子太凶。每次出工,捷克产的嘎斯卡车拉着满满一车人,在东辛路上一路狂奔,到了工作地点,除了白花花的盐碱地,就是泥泞的芦苇荡。
  “那时候条件真是很艰苦,和这荒郊野外一比,家里就相当于天堂。当初我心里几经斗争,还是决定留下,就这样,我在油田扎下了根。”多年以后,已经花甲之年的二德这样说,“那时候这路还是石子路,有点硌脚,走到家脚都磨起了泡。”
  几十年,东辛路成了二德连通家与自己的一座桥梁,“行走这条路不知道多少次了,每次从家里往回走,走到路边没有树了,我就知道,到东营了。之后渐渐有了长途车,路边的树也连成了一道绿墙,路也成了柏油路,也从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城区里已经成了八车道。东辛路也变成了西四路。”二德说,现在的西四路边已经楼房林立,但一来到西四路上,他还是止不住地兴奋。“因为站在西四路上,往南看,我就能看到家了,常年在外,在这里,就突然会感到,离家近了。”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