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别人眼中的三个“标签”:
2014年08月2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严谨的科学家
  同样是专注于研发的赵帅鹏博士告诉记者,袁隆平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严谨。
  “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一个品种,问他的意见,他就说目前只能是在实验阶段,还不能用于推广和生产。”这一句提醒,让身为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有限公司研发经理的赵帅鹏印象深刻,“实事求是,到什么阶段就是什么阶段,对科学很严谨。”
  “对我们研发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出来,思维清晰。”赵帅鹏说,在温室大棚内,袁隆平指出他们种的杂交稻长得有点高,“而且准确说出是大棚内外光照差别造成的。让人不得不佩服,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经验与学识。”
  此外,赵帅鹏告诉记者,袁隆平将自己、团队的研发成果视若至宝,“看到Y两优900时,袁老很认真地跟团队成员说,‘快去看看你的孩子’。”
农夫
  “虽然他是院士,但在田间地头、看到稻苗后,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刘记山的第一印象,“到了先说看看温室大棚里的稻子长的啥样。”
  21日袁隆平到位于河口区六合街道的研发中心调研时,作为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刘记山不仅“见到了袁隆平院士的真容,还有幸跟他合了张影。”
  尽管站在人群的最外围,离得比较远,没能近距离听袁隆平说了什么,但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有限公司的门卫王亮(化名)还是对他印象深刻,“一个瘦瘦的老头,虽然上了年纪,但看上去精神很好,而且一点也没有大人物的架子。”

明星、偶像
  和袁隆平院士的合影,刘记山小心保存着,并发给了朋友看,俨然一个“追星”的“少年”。不过“追星”的并不止刘记山一个人。
  “当天他来到基地,从车上下来后,一直有村民跟在后边拍照。”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经理张明说,后来五六个胆子比较大的人还凑上前去,要求与袁隆平合影,“虽然已经84岁了,而且一直在赶路、调研,没能好好休息,但对这些要求老人还是都答应了。”
  对侯君英来说,能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见到“偶像”,这让她很兴奋。“毕竟以前都是从报纸上见、课本上见。”当时正在实验室内做实验的侯君英扭身看到袁隆平过来,“手里拿的瓶子差点摔了,见到大师真人太激动了!”
 本报记者 张园园 张婧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