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公司重人才抓技术
铁军品牌开启高端市场“金钥匙”
本报记者顾松通讯员马宝忠丁剑北
2014年08月1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井下作业公司邀请美国BJ公司技术人员交流培训。 通讯员 提供
  重庆焦石坝焦页1-4HF大型压裂施工现场。 通讯员 提供
     今年以来,井下作业公司已在地热井市场交井11口。地热井市场门槛低,不少民营企业凭借低成本,向甲方开出低报价。虽然如此,很多甲方依旧选择井下。“贵一点,但牌子在这摆着,我们放心。”
  铁军品牌,已成为井下作业公司挺进高端的重要助力。
  抓质量重诚信
“有损形象的钱,一分不赚”

  在地热井钻井场,某民营企业报出“钻一米590元”的报价,让井下作业公司修井作业大队副大队韩兴俭大吃一惊。可许多甲方依旧只与井下签约。井下报价高,是因为成本高。成本高,是因为参与施工的设备、人员多。
  韩兴俭解释说:“只要精简设备,精简人员,成本马上降下来。但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我们还是坚持标配。”正是这一点,受到甲方格外青睐。
  “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效益”。多年来,井下坚持把打造“诚信铁军”、“质量铁军”,作为品牌建设重中之重。做到抓生产经营,首先抓质量。部署施工任务,首先强调质量。检查考核工作,首先考核质量。
  在土库曼斯坦市场,一些国外公司在施工中出现意外情况,为降低施工成本,就以油井报废为由,申请终止施工。公司领导得知后,专门通知项目部:“我们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胜利人。以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有损胜利形象的钱,一分也不赚。”
  施工时,个别井出现意外,如果继续施工,效益受影响。项目领导带着职工咬牙硬干。看到井下技术高人一筹,甲方便把其他公司干不了的疑难井,交到井下人手中。这些井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别的公司接到后,大都以“报废井”为由推回甲方。井下人从不撒谎造假,能干就干,不能干则老老实实向甲方说明原委。
  一次,甲方固井时出现质量事故,井况异常复杂,找到了井下人。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后说:“井可以干,干了我们也不吃亏。但是修井时间、费用加起来,足够你们打一口新井,增产效果会更好。”
  听说此事,土库曼石油康采恩总裁在内部会议上说,只有中国人最诚实。从今天起,胜利井下干不了的井,就是报废井。任何部门不能再追加投资。 
走技术整合之路
拓展前沿技术品牌

  耗时半年时间,2014年一季度,《胜利井下作业工程技术手册》正式制版。
  在《手册》里,井下七大核心技术,被整合为试油测试、修井侧钻、储层改造三大特种作业核心技术系列。
  事实上,早在去年开始,井下便已开启技术整合之路,打造形成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的铁军技术品牌,受到高端市场广泛认可。压裂技术一直是井下“明星品牌”,享誉全国。近年来,他们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引进研发相结合,不断创新突破,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
  在重庆焦石坝市场,单井压裂规模十分大。胜利油田第一个井工厂盐227井,5个层注液2000多立方米。在当地,四个层就需注液8000多立方米。每口单井平均注液2万立方米以上。
  通过总结前期经验,改造混配流程,推行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生产运行,首口井焦页1-4HF试获日产30.47万立方米高产页岩气气流。在高达六七十兆帕的压力下,高压管汇无一处刺漏,操作流程、工序无一次失误,受到甲方在全工区内的通报表扬。
  在巩固传统技术品牌同时,井下积极拓展连续油管作业、带压作业等前沿技术品牌。截至目前,已利用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在该市场成功射孔2段、钻塞33个,初步掌握连续油管作业操作技能。申请获得中石化带压作业甲级资质,目前已完成相关设备配套调试,即将在礁石坝投产使用。
  同时,他们还在中石化范围内首次引进带压作业、连续油管作业两项新技术的智能模拟培训系统,邀请卡德国际公司专家授课,配套完成师资、教材等培训资源,目前已培训33人次,形成高端技术培训、应用、研发的产业链条。
  尊重人才,挖掘人才
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可以建功。近年来,井下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了一只能征善战、攻无不克的铁军队伍。
  手捧“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大奖,王海波感慨颇深:“能从一名普通作业工发展为公司科技人才,无不得益于公司培养。”
  2002年,从前线调到工艺所,为顶起岗位,王海波悄悄买了书恶补。所里领导知道后,问他要来发票:“以后再卖业务书,和所里说。你们年轻人要求进步,公司和所里一百个支持。”“这里有一种尊重人才,挖掘人才的氛围。”王海波说。
  王海波口中的氛围,在2014年或将变的更加浓厚。今年起,由井下组织、劳资部门牵头,对“导师带徒”活动进行进一步创新深化。将团委、工会等多个部门开展的导师带徒,合并到一起,并出台措施,加大对导师考核力度。
  海上施工任务繁重,青工系统培训时间少。该公司海洋试油作业大队在开展“导师带徒”基础上,创新实施“导师日记”,让每名导师写下施工难点、要点,供青工们随时传阅。
  试油7队导师于波每天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编写“导师日记”,还把将来可能用到的施工工序一一详解,使“日记”看起来更像一本“大全”。徒弟周伟仔细研读“日记”后,上班不到一年,便可独自顶岗。
  近年来,通过深化人才通道建设,加强深度培训、轮岗交流、重点研究课题和重大项目锻炼,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和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公司先后涌现出中石化技能竞赛井下作业工第一名张新峰、油田为民技术创新金奖范玉斌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典型,连续两届在油田“金钥匙”比赛中摘得桂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