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需要更多科学准备
2014年08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云南鲁甸地震的情况仍然牵动国人的心。震中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学食物匮乏只能吃外面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地震水质浑浊,洁水有限优先供应伤员,而解放军、消防官兵等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人们为救援人员的奉献牺牲精神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安全存一份担忧。
中国军人素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著称。军人子弟兵筑人墙、当人肉沙包、不顾个人安危抗灾抢险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吃苦的精神素质以外,在大规模突发危险行动面前,军队的战斗能力仍然需要具备更多条件。
灾难无情,子弟兵也是血肉之躯,一定程度上说,救援方的安全,是受灾群众安全的保障。几年以来,我国各地灾难频发,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在5年时间内经历了3次7.0级及以上的大地震,经历了3次艰巨的考验。这样接连不断的“大考”和“小考”,检验了国家抗震救灾的应急能力,也促进了我国在防灾减灾体系方面的建设。
应该说,经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我国较为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构建成型。科学、理性、及时,与抗震精神并行不悖的救援原则,正是抗震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应急救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神力量,更需要投入资源和积累经验。中国防灾减灾能力的进步,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防灾减灾的成果也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达成。这个体系,需要在今后若干年里去建设完善。
(光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