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藏书五千余最喜品书不知倦
 
					东营职业学院语文老师孙熙让与书的不解情缘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孙熙让在自己家中看书。本报记者 杨玉龙 摄
        		
						  本报记者 杨玉龙
    留着长胡子,穿着大肥裤子和褂子,很多人无法将不拘小节的孙熙让,与“藏书达人”联系起来。孙熙让在东营职业学院教语文,家中书房里存放有约5000本书,因爱好藏书看书,他还曾获得东营首届“十佳藏书家庭奖”。除了爱看书藏书,他还热爱写诗、书法、篆刻、摄影。
  不光爱看书还喜欢藏书
多年拼凑建起“图书馆”
  书房四周摆满了书橱,每个书橱都被塞得满满当当,还有些书被堆在墙角,中间放着一张原木制作的大书桌,窗外的鸽子窝里,不时传来“咕咕”叫声。
  “我很喜欢田园风格,所以这间屋子也被我收拾得越来越简洁了。”孙熙让笑着说。1998年10月被评选为藏书家庭时,孙熙让家里已约有三千本。“多年没数过了。现在约五千本吧,等有空做个电子登记表就好了。”
  爱买书,更爱淘书。孙熙让说,有一次,西城的新华书店低价处理多年积压的库存,让他淘到好多在新书架上不容易遇到的图书。例如影印《鲁迅手稿全集》的第六、第七册,是一九八四年在曲阜淘的;不全的一套影印《小说月报》,是一九八七年在广饶淘的。
受家庭影响好读书
几本古书最为珍爱
  “我好读书,首先是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孙熙让说,因其祖父和父亲都是信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耕读之士”,外公和舅父也是如此。“我记得父亲常常捧着一册纸页褐黄的《聊斋志异》,在丁点儿亮的小煤油灯下,给做针线的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讲。那些奇怪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图,诱发了我对书的钟情。”
  从那时起,一颗阅读的种子在他心里破土萌发并茁壮长大。“只要家中有的书或者亲戚朋友、学校老师家中能够借到的书,我都借了个遍。”说着,孙熙让便拿出一个纸盒子,又打开里面的一层塑料包装,一本珍藏的《四书集注》就呈现在了记者面前。据他介绍,这本书的第一位主人是他的爷爷,在他眼里,爷爷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阅读过的一些图书能完好保存至今早,已成为珍宝级图书。
  除了上班和休息时间外,孙熙让唯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品”书。“碰上我喜欢的书,我常常是看到头昏眼花,但就是停不下来。”
学生眼中的不拘小节
他笑言“不做书呆子”
  “我只是爱看点书,但也不会很极端,我为看书废寝忘食、头昏眼花的事情偶尔也有,但是极少,更不可能为获得一本书而不惜代价、不计后果。我提倡有时、有度、有选择地读书。要善于用书,不做书奴、书呆子。”孙熙让笑言,用自娱自乐来形容更加合适一些,“看书只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我还热爱写诗、书法、篆刻、摄影,这些爱好让我感到很快乐,生活很美好。”
  在学生眼中,孙熙让大大咧咧。孙熙让说:“他们说我不注重外表,因为我留着长胡须,也不穿名牌衣服。”在他学生周志倩的一篇文章中,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在我眼中,一直觉得老师应该是高大、帅气的,但孙老师的形象却与之反差很大。”看到这里,孙熙让哈哈大笑起来,“我外表是让他们有点失望,但还好他们不讨厌我。”每年教师测评中,学生们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在他写的诗文《独思》中,有这样几句话:“独立思野书,直接天地心,尽享生命趣,充分展形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