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诞辰50周年
经典动画带给了我们什么?
2014年07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从1964到2014,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已走过50个春秋。如今对于很多的年轻观众而言,《大闹天宫》这部国产动画总像是一个清晰又模糊的影子。要说何时完整地看过?其实自己也搞不清。若说没看过,心里倒也会想:怎么可能?
  1964年7月25日,《大闹天宫》的全本终于完成,下集正式上映。这一天导演万籁鸣已足足等了近40年。

孙悟空的那一跃 成中国动画至今仅此一次的腾飞
  从小痴迷《西游记》的万籁鸣,二十几岁时就与三位兄弟在狭小的亭子间里研究起动画制作。将“大闹天宫”这段故事搬上大银幕,一直是他的心愿。41岁那年,万籁鸣将《西游记》中的一节,拍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片中对国人团结抗日的隐喻,让万籁鸣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本以为《铁扇公主》的成功能够筹得资金拍《大闹天宫》,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投资人突然撤资而宣告结束。因时局所迫,万籁鸣流离至香港,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1954年,万老才终于回到上海,开始在美影厂任职。厂组织得知他的夙愿,在1959年将制作《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了已年近六十的万籁鸣。到了1964年《大闹天宫》全本完成,万老已是将近65岁的老人了。
  对于万籁鸣而言,《大闹天宫》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对于整个中国动画来说,一部《大闹天宫》几乎贯穿了中国动画的百年历史。它是中国老一辈动画人努力的集体结晶,是中国动画绝无仅有的艺术瑰宝。
  老艺术家们回忆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晚上一毛钱买一碗馄饨大家分着吃,已是欢天喜地。物质上的贫乏,无法束缚精神上追求极致。当时的创作氛围和今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导演下面划分了几个工作组,接到任务后组员们一同探讨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再把结果汇报给导演。白天工作八小时,晚上两小时,每日如此。
  待到《大闹天宫》第一次试片,美影厂试片室里挤满了人。灯光一暗,京剧的配乐响起。大银幕上,孙悟空第一次动了起来,腾空而起。坐在前排的万籁鸣后来回忆说:“孙悟空在笑,而我却在流泪……”
  孙悟空这一跃,也是中国动画至今仅此一次的腾飞。文革浩劫,70岁的万籁鸣被打成“牛鬼蛇神”,《大闹天宫》也被怀疑是“借古讽今”,大量的珍贵手稿全部被烧毁。直到1978年,沉寂了十余年的全本《大闹天宫》才首次公开放映。
  这部几经波折的国产动画,在国内外反响热烈,获奖无数。美联社报道说:“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这绝非虚情假意的恭维之词。花果山上,两只小猴子用树杈“揭开”水帘洞,随意一处不经意的“闲笔”,皆可看出当时艺术想象力之丰富。这里有京剧,有泥塑艺术,有敦煌壁画,也有古典建筑。直到此时,中国动画才终于在模仿美国与苏联的基础上,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时至今日,大师们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万籁鸣在1997年去世,近年一直在忙于筹备“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展”的李保传老师对记者说:“前不久又有一位《大闹天宫》的老艺术家去世了……”。
  50年后,我们依然对《大闹天宫》念念不忘,只因期待着回响。50年后,《大闹天宫》对于当今的中国动画仍有哪些启示。抽丝剥茧之后,这部动画电影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依旧清晰,不再模糊。
中国风路在何方? “中国学派”和民族动画之路
  回顾中国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出现,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新中国成立后,动画片(美术片)成为首个在国外获奖的片种。自此,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佳作频频在国际动画节上亮相,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构建起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
  这一切还得追溯至1955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获奖的尴尬事件。这部中国制造的动画因对苏联风格的全盘仿照,以至被国外的评委误认为是苏联的作品,成了中国动画人开始反思创作之路的导火索。时任上海影片厂动画片组组长的特伟先生(后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说到:“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当时我们的动画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说明我们模仿别人已经是模仿到家了,但是,你再会学,学的那么逼真,人家还以为是别人的东西。只从这点上说,也应该考虑创作我们自己的民族动画片了。”
  1957年,特伟先生正式提出中国动画片“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自此,一批才华横溢的中国动画人在民族情结的感召下,汇聚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旗下,从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中汲取营养,冲破模仿的牢笼,创作出了真正中国气派的传世之作《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从人物造型到场景设计,广泛的借鉴了中国民间的年画、门神、泥塑,还有佛、道两教的建筑、壁画,以及从中国传统舞台戏曲表演中提炼出的优美动态,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动画和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一时期,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折纸动画片《湖上歌舞》等中国动画人独创的新片种的涌现,也展示出了中国动画杰出的民族美术风格。
  然而,随着90年代美日动画的大量涌入,“中国学派”走向沉寂,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了让人缅怀的历史。在《大闹天宫》50周年之际,重提“中国学派”,不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更是为了唤起对当下中国动画创作民族化之路的再思考。
 如何再造辉煌?
 3D推动动画发展引争议

  毫无疑问,美术电影《大闹天宫》是上世纪中国动画发展的巅峰力作,它代表着那个时代动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回看《大闹天宫》,包括导演、编剧、作曲、动画设计、摄影等等主创人员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原班人马,美术设计请来的是装饰艺术家、漫画泰斗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二人,配音阵容也是当时上译的一批老艺术家。如此豪华的创作班底如今实难再现,然而《大闹天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真的就无法超越了吗?
  2012年,美影厂操刀将《大闹天宫》3D重制,试图让这部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命,这一做法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这后面所引发的讨论和思考,也是当下中国动画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困惑。以《大闹天宫》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动画在过去的50年间,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中国动画迈入下一个50年之际,这个宝库又该如何指引中国动画的前进,这是所有中国动画人正在反思和展望的。
  【内容简介】
  “粉红鱼生命教育系列”通过描绘一条小樱鳟“粉红”的成长历程,向孩子们展示了生命的诞生和喜悦、生存的磨难和艰险,以及死亡的静美和希望,以朴实纯净的画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感恩和分享生命之爱,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粉红咕咕咕》
  我是春天出生的一条小樱鳟,叫粉红。我住在深山清澈的河水中。粉红色的鳍,是我的骄傲。
  我是一只吃不饱的小馋鬼,我的肚子总是饿得咕咕咕地叫……

《粉红的第一个冬天》
  冬天来了,这是粉红生命中的第一个冬天,冰冷的河水快要把他冻僵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啊! 危险!粉红差一点被黄鼠狼抓住,是大红点鲑雪爷救了他。
  可是雪爷却……

《粉红和珍珠》
  粉红虽然长大后游到了海里,可是为了繁衍子孙,带着恋人珍珠,又回到了出生的故乡的河里。想不到这一带彻底变了样,水脏了,还建起了水坝。
  要是这样,粉红就到不了上游了……
  在深山清澈的水中出生的樱鳟粉红的命运是……

《粉红的那座山》
  春天出生的小樱鳟粉红,肚子总是饿得咕咕叫,其实,他每天都在吃个不停。
  粉红生活的富饶的大山,也是人们来玩的富饶的大山。
  这一天,老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来了……
【作者简介】
  村上康成:日本著名绘本作家。1955年出生于日本岐阜县。活跃于图画书创作、野生生物画及随笔等广阔的领域,自称是“水边族”的自然派画家。1986、1988、1989年连续获得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1991年获布拉迪斯拉发世界绘本原画双年展金奖,2003年获日本绘本大奖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