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的感觉
2014年07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张仁起
炎热酷暑,家乡的泉水似乎不受地表热度的薰蒸,依然手—摸,口—尝,不由地“唉哟”—声,透心凉啊!很多人领教过泰山泉水甘冽、清澈的滋味,久久不能忘怀。登上中天门向北,就到了快活山(也名叫快活三里)。步步登险,忽逢坦途,青山四围,下临绝涧,气爽景幽。在南侧的石壁底下,有一名泉,我们当地人叫它"后弯",很多游客喝过此泉的水,带回过此泉的水。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给它提名“玉液泉”,自此,它有了文雅、高洁的名子。游客来到泉边,不能以手掬水,不能趴泉边作牛饮状。这里曾备过瓢,备过粗瓷碗,备过搪瓷碗,供游客使用。泉水—入口,凉的不由打个激灵,牙也凉的生出痛感。泉水下肚,五内凉透,不由惊叫起来:这个透心凉真爽!
登上泰山绝顶——玉皇顶,向东低头—看,我们的村庄就在泰山脚下的那座小山上。如果说巍巍泰山是母山,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那座玲珑剔透的小山,就是子山。二者山脉相通,水脉相通,进—步说是血脉相通。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泰山如是,我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小青山也如此。我们村的庄稼种到山顶,泉水也长到山顶,夏天农民在山上干活,饮水就靠这些山泉。庄稼地里钻,庄稼地里滚,,折腾—身臭汗,灌上—肚子甘冽的山泉水,渴也解了,暑也消了,再迎来—阵清爽的山风,,浑身的疲乏也消解了不少。在泰山的润泽下,我们这座小山的水脉太旺了,旺的满山遍野山泉无数,在山上干活的人几乎一人一泉。农民是粗人,也是能人,细心人,看他们把自己的山泉修得有模有样,有的还加了盖子,有的还在泉边镌刻上自己的名子。有点情趣的人,还模仿泰山泉群不同的名子,给自己的山泉也起了雅致的名子。如有个女的给山泉起了个“王母泉”,有个学问大点的,给自己珍爱的山泉起了个“三潭叠瀑”,这名子在小山村里够雷人的……`
唐宋八大家之—的柳宗元,写了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山水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写的生动、真实、感人,阅后令人难以忘怀。巧了,我家屋后五米处,也有一小石潭,我家的生活用水均取自该潭。由于山水的落差,小溪流欢唱着顺势跌落入我家潭内,发出清脆的声响,还真有点柳氏在文章中所形容的“闻水声,如呜佩环”的意境。潭周围被枊树等覆盖,柳宗元说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大概如此吧。潭水常年不干涸,再加水势流动不止,几尺深的水一看到底,纤尘不染。到了夏天,水尤清冽,每每饮之,都有透心凉的感觉。日子不富裕的年代,父亲每年只买—个五、六斤的西瓜,让全家人尝尝鲜。西瓜买来,父亲很严肃、庄重地把它放到水桶里,然后沉入泉内,说拔拔凉再吃(当地士话)。等全家人到齐了,父亲发号施令,把桌子摆好,把刀擦好,把装瓜子、西瓜皮的物件准奋停当。当父亲挥刀砍向西瓜的—刹那,全家人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即将开堂破肚的西瓜,我还紧跟上一句俏皮话:“开瓜大典”开始啦,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西瓜吃得唏哩哗啦,经过拔凉的西瓜,吃起来更佳妙、舒坦。夏天喝凉面,取来泉水过滤一遍,干活忙碌来不及烧汤,取来泉水醋—倒就喝,那种透心透肺的巴凉巴凉的感觉,就是家乡泉水的感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