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不能只“看上去很美”
2014年07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由于约束软性和维权无门,一些企业将高温津贴视为一种“可发可不发”的福利,高温津贴调整慢、落地难的尴尬,正展现了底层权利伸张的困境。
据中新社7月24日的报道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7个省份明确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北京、天津、浙江、宁夏等地今年刚刚对标准进行了上调,但更多的地方标准却是数年甚至十几年未涨。
高温补贴因地制宜,各地不会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观察可见,即便是对室外高温作业补贴最高的省份,月津贴也就是200多元;即便是对高温津贴管理最为动态化的地区,若参看调整频率,其涨幅也要低于通货膨胀和CPI上浮。无论基于何种考虑,这都与烈日下高强度的劳动不相称。
除了补贴微薄、调整滞后,高温津贴能否真正“落地”也成了问题。虽然国家层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修订,但用人单位对补贴“躲猫猫”的手段却很多。比如,为了规避温度红线,把车间温度计永远调在33℃以下;为了规避现金补贴,用绿豆汤、饮料等代替津贴。由于约束软性和维权无门,一些企业将高温津贴视为一种“可发可不发”的福利,完全没有在守规奉法的意义上看待它。与之相应,很多高温作业者表示,高温津贴就像“画饼”,只是“看上去很美”。
高温津贴调整慢、落地难的尴尬,正展现了底层权利伸张的困境。坦率说,高温津贴的目标人群——工地上的建筑工、高温车间里的操作工、马路上的清洁工等人群,在其他方面也是维权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方面因缺乏顺畅的维权渠道,从而实际上承担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设计漏洞的成本,一方面又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最终只能在公众议题的讨论中扮演“被关怀者”的角色。 (刘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