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采油厂建立完善评价方法,实施一体化研究
以酸克堵 治低渗油藏“老大难”
文/片本报记者顾松通讯员钟林吴木水梁永娟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技术人员在认真分析低渗透油田油层状况。
河口采油厂渤南与大北两大低渗透油田,油层埋深2800m至3500m,低渗、非均质性严重、层系多等特点突出。经过多年的开发,上述两大油田还面临着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水驱采收率低等系列实际难题。为此,河口采油厂积极开展油水井酸化解堵措施研究,以酸克堵治愈低渗油藏常见病。
油藏渗透通道堵塞 酸化解堵技术体系对症施策
众所周知,渗透通道发生堵塞是低渗透油藏的一种常见病,容易造成油井不“吐”油、水井不“喝”水。而常见病也有克星,河口采油厂对低渗透油藏酸化解堵技术体系进行精细化研究,做到对症施策。
河口采油厂首先将低渗透油藏酸化解堵技术研究的矛头对准了油水井伤害程度精细化评价。他们实施地质、油藏、采油一体化研究,整合各类基础资料等资源,建立完善油水井伤害程度评价方法,全方位揭示储层伤害机制。通过分析评价,他们完善了对不同区块储层基质特性、水井近井残余油分布、修井液侵入造成“水锁”等关键影响因素的认识。
在伤害机理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油藏、不同区块地层对酸液、工艺的要求,河口采油厂开展了大量试验,形成了以自转向酸化、泡沫酸化、复合酸酸化、网状胶束酸化和分层酸化技术为主体的酸化解堵技术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开发的网状胶束解堵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渤南油田油水通道堵塞的问题。网状胶束是一种具有较大增溶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由主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组成,具有与酸配伍性好,增溶油能力强,能同时解除有机和无机堵塞等特点。与此配套,他们还研制了适用于油井解堵的低界面张力活性体系,同时具备使用浓度低、易返排、防水锁等优点。目前,该技术已在渤南油田实施48井次,增产增注效果明显。
与渤南油田情况不同的是,大北油田层多、非均质性等特点更为突出。为此,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机械分层酸化技术研究,根据储层渗透率差异和对应水井注水情况,合理细化分层井段,利用耐高温高压的封隔器及配套工具实施分层酸化,实现了地层酸液的按需分配。今年,该油田两口油井实施机械分层酸化后,单井平均日增油2.9吨,已累增油500多吨。
酸化解堵,药到病除 累计增加注水量39.8万立方米
曾因地层泥质含量高,大北9-更15井经历了注不进水的困扰。在采用复合酸体系酸化解堵以后,难题迎刃而解,该井油压下降4Mpa,增注40立方米。无独有偶,义941-4井欠注,原因为注入水中的乳化、游离油在近井地带造成堵塞,采用微乳复合缓速酸解堵后,注水压力下降5Mpa,日增注45立方米。
大北9-更15与大北义941-4井分属于河口采油厂大北、渤南两个典型的低渗透油藏,酸化解堵治好了低渗透油藏“经络”被堵这一“顽疾”。
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河口采油厂累计实施水井酸化降压增注措施81井次,让“经络”被堵的“老大难”油藏敞开了胸怀,累计增加注水量39.8万立方米,平均单井增注有效期从210天拉长至340天,保证了低渗透油田注好水、采好油。而今年,河口采油厂已累计在低渗透区块实施水井增注措施8井次,平均注入压力下降9.5Mpa,日增注水量236立方米,累计增加注水1.2万立方米。
下一步,按照“因块制宜、对症施策”的原则,河口采油厂还将针对义12、义99等特低渗透区块,不断完善以酸压为主的解堵措施;结合埕913、罗9等区块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实际,采取物理、化学解堵相结合的办法,有效解除近井污染,持续提升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