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宁社区老年人乐散“余热”,成社区志愿者主力
“这种快乐可不是下棋能比的”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老年志愿者护送孩子上下学。 通讯员 高贵丽提供
     河口区河口街道河宁社区下辖小区,在河口城区相对比较老旧。辖区居民1753户,4169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91人。
  2010年9月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筹建成立,现有志愿者服务队12支,仅注册志愿服务者就有460名,且均以老同志为主。
  义务护教、社区巡逻、网吧巡视、民事调解、青少年心理辅导……志愿者们先后开展了3600多次志愿服务活动,也为社区先后赢得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全国五好关工委、山东省文明和谐社区、山东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文化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50余项。
  从凑不齐人到争相报名
  连续35℃以上的高温天,把很多人“困”在了空调屋里,但已经退休、在社区负责下一期“护教”报名的蔡森昌,仍在下午两点多钟来到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几乎每天都有来报名的,得过来做好记录,不然后期没法安排执勤。”
  所谓的“护教”是指志愿者们在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在辖区内的黄河路西端、海宁路步行街的两个路口分别执勤,维护交通秩序,确保学生安全过马路。2010年“护教岗”设立,担任“护教”工作的一直是河宁社区的志愿者们。
  “这两条路是河口区城区主干道,也是居民区集中地,实验学校的学生上学放学都要从这儿走,加上是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车流量都很大。”蔡森昌告诉记者,此前曾有学生在这两个路口碰着、磕着,“所以咱社区居委会便发起了‘护教’活动。”
  不过,第一个学期的护教执勤只有64名志愿者报名,其中还包括“被做了工作”的十几名老党员。“也都能理解,毕竟执勤的半个多小时里都得在路口守着,而且一天四次轮流值班,到点儿就得到岗。”一直参与“护教”活动的王玉清说,早晨7点30分、上午10点30分或11点30分、中午1点或2点、下午5点10分或5点30分的到岗时间,还是“很限制人”的,“下棋也好、聊天也好,到点就得放下,赶去‘护教岗’。”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随后的几期“护教”活动中,“一批比一批人多,今年暑假前的这一批已经发展到了97人。”甚至出现报名人数太多,工作人员不得不限定70岁以下志愿者方可参加。“虽然咱付出了时间、精力,但听着过往的学生喊着爷爷奶奶,心里那个高兴不是下棋能换来的!”听蔡森昌说了“收获”,老伴李臣兰也报名到志愿服务中,并连续参加了三期。在目前的护教队伍中,这种“夫妻岗”已有十几对。
  自“护教岗”设立以来,志愿者们七个学期共执勤千余天,安全护送附近中小学的3000多名学生。

3600多次志愿活动
  志愿者路口“护教”只是河宁社区志愿服务的一项活动。
  “经常性或者定期开展的活动包括关爱贫困儿童、义务护教、社区巡逻、网吧巡视等,此外也会不定期的进行助学、助残、助老以及民事调解、青少年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河宁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小芳告诉记者,2010年9月筹建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之后,社区一直以“互助、助人、服务社区”为宗旨,以“关心爱护需要帮助的人们,无偿为弱势群体服务”为原则,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3600多次。
  据介绍,志愿者们还组成了15人的网吧巡视队,分4组对辖区内的网吧定期进行巡视,对网吧是否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卫生状况是否达标、上网是否实名登记等进行检查,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远离不良网吧;社区从医老党员还成立“银发医疗志愿服务队”,坚持到居民家中帮居民免费看病,介绍卫生保健知识,志愿者万学芬更是“随身携带血压计和听诊器,方便随时给社区居民服务”;从司法部门退休的老党员还组成了法援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讲座、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队还建立了夕阳红艺术团,自编自演节目,带领居民参加文体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欢笑;志愿者们还定时在居民区内巡逻,在守护社区安宁的同时,对乱贴小广告行为及时制止,并对小广告进行清理,维护社区环境卫生;志愿者还义务为辖区内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目前已为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等教育活动近30场……

  “社区越来越像大家庭”
  “社区活动丰富了,也不担心孩子暑假偷偷跑出去上网了。”河宁社区居民王梅说,自从这些大爷大妈级的志愿者们“上岗”之后,自己明显感觉到社区环境、氛围和原来相比有了很大区别,“邻里之间越来越熟悉了,关系也越来越好,感觉社区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了,这些大爷大妈们就像长辈一样守着家。”
  与其他很多地方的社区志愿者以中青年人为主不同,河宁社区目前共有12支志愿服务队,注册的460名志愿服务者中,成员都是以老同志为主。“我们这个社区是城区一个比较老的社区,老年人本身就比较多。”马小芳告诉记者,社区4169名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达到491人,“占到了居民总数的十分之一还多”。
  老年人多,社区无疑面临更多的养老问题。“不过这些老年人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因为咱们社区没有大学,所以这些老人便是我们做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马小芳说,加上这些老年人普遍有做点事情、发挥余热的想法,因此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便形成了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为主体的志愿者团队,“而且通过志愿者服务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也更好地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退休之后,整天憋在家里其实也不是那么开心。”志愿者张学武告诉记者,每次在小区里巡逻,遇着熟悉的邻居打招呼,“人喊一声张大爷或者老张,都觉得住在这个小区挺好。”“唱唱跳跳,运动量增加了,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自己也觉得年轻许多。”志愿者孙玉英说,虽然每次义务演出前都要准备很长时间,即便平常也要排练,会很辛苦,“但还是很高兴,状态好!”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在志愿服务中得到认同,会让老人尤其是退休老人,感觉到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也会越做越开心。而这股认同的力量,也是志愿者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他们会更加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而这种行为在老人们中间也有一定的“传染力”,会让更多情况相同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