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谋划建蓝色智慧新区
亿元打造国际人才港
2014年07月2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9个国家级新区后,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匹配国家级新区战略,推进实施海洋战略,率先实现蓝色跨越,日前,“海洋工程国际论坛”、“全球海洋人才洽谈大会”两个全球性行业盛会在青岛(西海岸)黄岛新区召开,来自海内外专家、企业、行业代表积极参与,以图与新区共同发展。
海工装备“巨型航母” 驶出西海岸
  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特色园区,是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日前,“海洋工程国际论坛”在黄岛新区举行,邀请了两院院士、外国专家以及全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130余人,共论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行业挑战,并对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另外,众多国际相关组织正寻求与新区合作,以图共同发展。
新区最大任务是创新
  7月18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的海洋工程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矿业机械专家顾心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黄岛新区发展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创新。“南海就有很多的海洋石油资源,但是以往很多石油资源都被邻国占有了,现在加快进行深海石油的勘探。”顾心怿表示,目前仅仅是配合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来做。未来,海洋的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装备平台都可以做,要做的事有很多。但同时,发展也要根据情况、根据国力,一蹴而就也是不可能的。 
  “我知道青岛有很多海工装备的企业,在海洋工程的发展方面也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和美国休斯敦相比还没有到一个国际的水平。”国际海洋工程师协会主席、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专家、密歇根大学博士郭晋挺说,现在,黄岛新区有了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大量资金的扶持,有机会赶超国际水平。郭晋挺说,此次来参加论坛,希望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政府等进行合作,也会帮助黄岛新区引入更多人才,目前还在探讨中。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部处长陶黎敏介绍,这次她作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代表,来参加海洋工程国际论坛,希望能够与黄岛新区寻求合作。

建我国船舶海工装备巨型航母
  记者从会上也了解了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有12大项目,这些项目齐头并进,支撑整个基地的发展。2013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纳税3.38亿元。
  按照“造船与修船相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相结合、造船与配套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园区聚集了包括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10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主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大型产业集群。展望未来,园区将建设成为我国船舶海工装备的巨型航母,必将对青岛西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为我国深远海开发、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装备保障。
设亿元专项资金  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
  日前,“全球海洋人才洽谈大会”在青岛(西海岸)黄岛新区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青岛(西海岸)黄岛新区出台《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大政策效应,以政策优势广揽全球英才,打造精英汇聚的“国际海洋人才港”。
创建蓝色智慧新区
  “新区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国际领先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3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300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3000名,带动集聚15万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和海洋高技能人才就业创业。”这是西海岸新区刚刚提出的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引才育才目标。为保障该目标顺利实现,青岛(西海岸)黄岛新区出台的“一揽子”人才政策,包括了创业扶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人才培育及创新创业激励、安家支持、服务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各类人才可获得的政策支持做了清晰阐释。
  “新区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主要以人才政策建设为着力点,包括安家、创业、科技、培育、保障等五大板块共30条措施。”黄岛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博介绍说,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突出科技引领的作用,构筑新区引才育才新优势,创建高端智力集聚、创新创业宜居的蓝色智慧新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