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张淑兰义务推拿“上了瘾”
“看到病人一个个好起来,这比干啥都让人高兴”
本报见习记者徐文君通讯员王莉
2014年07月0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张淑兰在给病人拔罐。
     每天晚上9点钟,总有一位银发老太太准时出现在锦华九区,检查着每个楼道的楼宇门是否关闭。“没关的我就把它关上,总要看全关了我才放心。”谁也不曾想,这位看似普通的老太太不仅每天晚上义务为小区巡逻,还有着另一项“职业”——义务帮人推拿。这位老太太就是家住胜东社区锦华九区的张淑兰。
  一年到头没有假期
义务推拿来者不拒

  7月4日上午8点半,刚刚吃过早饭的张淑兰还没等收拾完碗筷,就听到了一阵门铃声。张淑兰赶紧去开门。“一定是来推拿的人。”老伴贾兴才很有默契地把碗筷收拾好,给张淑兰空出时间。一开门,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这位女士说明来意后,张淑兰将她请进了推拿室。原来这位女士的手腕关节疼痛,需要张淑兰为她推拿。十几分钟后,女士感到舒适多了。张淑兰告诉她:“如果以后还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再来找我。”
  张淑兰说:“我的推拿算是祖传的,我父母跟我奶奶对推拿都很在行。”从第一次为病人除去伤痛找到自豪感后,张淑兰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按摩、推拿。谁家有扭伤或是需要复位的患者,都会来找她,她总是尽可能地帮忙。
  2007年以前,张淑兰还住在莱州湾建园小区时,只要有人上门相求,不管认识与否,她都热心提供按摩推拿服务,而且从来不收费。许多人劝她挂牌推拿,增加经济收入,但张淑兰却说:“做这些事,我不为出名,不求回报,只求为更多需要我的人服务。”慢慢地,张淑兰在附近居民中“小有名气”。她不仅会按摩,还有一手“接骨”的“绝活”。每年慕名而来找她治病的人达200余名,她的服务让绝大部分“光顾”过的病人成为了“回头客”,形成了“忠实顾客群”。
  几十年来,她免费义诊,为数千名患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张淑兰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她每次推拿、按摩后,总是大汗淋漓,但她却总是欣慰地说:“看到病人的病好起来,我比啥都高兴。”来找张淑兰治病的患者中,一位已经六十五岁,患的是腰椎间盘中心型后突症,双下肢麻木疼痛,去了许多地方、吃了不少药、扎了不少针、遭了不少罪,仍旧没有好转。后来听说张淑兰懂按摩疗法,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她家,经过张淑兰一段时间的按摩治疗,患者的双腿麻木感没有了。这位患者说:“没想到医院治不好的病在这里能手到病除。”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但在张淑兰那里却觉得是平常事。
助人为乐成习惯
教育子女多奉献

  2007年,张淑兰的家从偏远的莱州湾建园小区搬到了锦华小区,看到锦华小区优美的环境,张淑兰十分开心,她逢人就说:“这次搬家算是搬对了,锦华这个地方真好,又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了!”因为搬到锦华这样的新小区,楼上楼下还有很多人都还不很熟悉,她便逢人就介绍自己,并拿出她家的小桌子、小凳子放在楼下,自己出钱买扑克、象棋,为街坊四邻解闷。她还不忘把她按摩的手艺告诉大家。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张淑兰总是笑脸迎接。在汶川大地震灾民捐款活动中,她作为一名家属,来到老年站捐款,她说:“钱虽不多,但表达我的一片关爱真情!”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张淑兰也是时刻不忘为子女传授她的奉献精神。小女儿贾荣芳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多做好事,助人为乐,看到母亲每天为那么多人义诊推拿,也治好了不少人,我们都很感动。”在张淑兰的教导下,他的大儿子贾荣军多次献血,有一次还捐献了骨髓。对于张淑兰来说,看到孩子们也和自己一样热于奉献,她感到十分欣慰。
  每日的辛苦换来整日的笑容,这也许就是一个为奉献而生的人吧。她的为人、她的人生态度总归是一种榜样。张淑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用自己的爱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而她却说,“能帮助别人我就非常开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