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对话李田英后人,看红色家风家训传承
					“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2014年07月0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坚守红色信念的李田英在后辈们的眼中是怎样的,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此,本报记者采访到李田英的女儿田英子和孙子孙晓龙。
  记者:小时候,长辈管得多么,会不会非常严厉?
  田英子: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天都很忙,忙着开会忙着搞生产,我和哥哥照顾弟弟妹妹们。但是她还会时常询问我们的学习情况。没有时间上学,只能靠自学。后来到盐场大学学习的化学,到青岛、济南学习了好几年。1987年8月1日,父母给我写信说,“要艰苦奋斗,老老实实,正派老练地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我们这一代革命人争光。”父母的革命理念非常坚定。
  记者:作为革命家庭出身,目前,家人还有从军的吗?
  田英子:现在家中连续3代军人。哥哥从部队复员后一直在油田一线工作,青海油田开发需要人时,他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直到完成任务才返回胜利油田。孙子孙晓龙从部队复员也分配到胜利油田工作,在最艰苦的海上钻井平台工作,脚负重伤也不下“火线”。
  记者:你是枣庄、滕州两市连续22年的政协委员,长辈对你的影响在工作中会有体现吗?
  田英子:著名爱国人士、重庆谈判的“秘密使者”布衣大师刘子衡继子刘曾礼,文化大革命时期受过波折,虽然大学毕业却始终没有工作,全家生活很贫困,致使他出现信仰危机,总感觉命运不公。我从朋友那里获悉此事后,主动去做工作,帮忙找路子,协助他建了一个防潮纸厂,企业越建越大。
  记者:有个英模妈妈,给你们的生活会带来压力吗?
  田英子:你做出点东西,人家总会认为你沾长辈的光,你一事无成,人家会嘲笑你无所作为。总之,缺点是自己的,功劳都是老爸的。这么多年我的座右铭一直是“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我要扛起父辈的红色旗帜。
  记者:奶奶经常会对你说什么?
  孙晓龙:我从小听的最多的是“节俭、自力更生,不给党添麻烦;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在胜利油田钻井平台上工作,一直是“前线”。天寒地冻的时候受伤是很普遍的,前几年由于自然灾害引起钻井平台发生倾斜,我被卷下海中,幸好被救上来了。奶奶年轻时吃的苦比我们这辈人多许多倍,我要向他们学习。
  (孙娜娜 王晓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