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吧“我型我塑”90后小伙的民族文化传承梦
文/片本报记者张婧婧
2014年07月0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单绍文和他的陶艺工艺品。
在东营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里,今年还是大一学生的单绍文已经有了自己的创业项目。经过申报、答辩、审批等近三个月的努力,他的我型我塑陶艺吧从180多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正式入驻。选择这个项目,单绍文有着自己的想法,从就业创业到弘扬中国的陶文化,乃至将来将公益培训送进聋哑特训学校。
民族文化促使产生陶艺创业念头
“‘China is china’,陶瓷即中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东营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里,初见单绍文,很难想象在这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的心里,对民族文化有着如此深的理解。
“在今年4月份学校组织创业大赛前,我已经考察学习这个项目半年时间,到现在也算是水到渠成。”单绍文说,在此之前,他曾学过多年的民族舞和太极拳,对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校园里和社会上活跃着热爱陶艺的人,在他看来,如果可以用他们的双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泥土塑造出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不但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且对传承、发扬古老的中华陶艺文化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经过考察,单绍文了解到,陶瓷艺术在承载着其辉煌历史成就的同时,还具有很深的商业价值等待发掘。“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送家人,送朋友,送老师或者送给自己,在当今大学校园是一件既时尚又有意义的事。”单绍文说,他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新发掘出自己的模式,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出自己的品牌。”把传统的陶瓷与现代创作理念有机、巧妙的结合起来,使陶瓷这一历经千年不衰的国粹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孵化基地支撑学生零成本创业
“与社会上的自主创业相比,我们学校除了对创业学生各方面的指导外,还免除我们的一切场地费用和水电气暖费,这对我们来说就是零成本创业。”在采访中,单绍文告诉记者,在这一年的免费孵化期内,还有超过80人的专家导师免费做后援,创业期间不懂的商业问题都可以咨询。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一楼大厅,记者看到了专门设立的“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这里集中了工商、质监等各方服务。单绍文说,有了这个服务中心,创业需要办理的各种证件,足不出户都能在这里完成,非常方便。
“在别人走出校门还在担心就业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项目,至少在创业路上得到了锻炼。”单绍文说,在起初申报项目的时候他还没有足够的信心,然而在几个月申报、答辩的准备中,他越来越看好未来的市场前景。
“三步走”将陶艺公益带给特殊人群
对于未来项目的发展,单绍文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从校园店开始,面向本校学生,推广陶艺文化及陶艺艺术品制作、展览与销售;计划两年内,在校外开设儿童陶艺店、儿童手绘店及儿童相关陶艺培训、陶艺制作、展览及销售;五年内开设加盟店,辐射到县区及乡镇,真正打出自己品牌“我型我塑”陶艺吧。
“通过实体店经营,达到一定知名度,并逐步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产品过渡。”单绍文说,待项目做出了自己的品牌,他希望可以培养出陶艺方面的老师,可以将品牌的陶艺带往更远的地方。
在采访的最后,单绍文指着前方不远的地方说,在学校的西边就是特训学校,聋哑人等特殊人群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就业面狭窄等问题,他最大的想法就是将公益培训带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陶艺和以往特殊人群从事的重复性工作不同,这在制作过程中有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对特殊人群来说,掌握了门技术,不但可以解决就业最基本的问题,还为将来自己创业提供了可能。”单绍文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