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她甘做心灵的钥匙
本报记者段学虎
2014年06月3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郑延凤,女,生于1969年12月,民进会员,东营市一中专职心理咨询师,高级教师,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   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省级指导教师,郑延凤开创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个第一。
  郑延凤给学生上心理辅导课。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我和学生
一起迎高考

  6月初,高考前夕,记者来到东营市一中,在郑延凤的心理辅导教室内,郑延凤正在给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伸出你的左右手。”等学生们被打乱顺序随机分好几个小组后,郑老师开始了她的心理辅导课。“我先给孩子们热热身,成天紧张的复习,他们都比较紧张,刚开始会放不开,通过一个小游戏,能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更快地进入状态。”多年的心理辅导经验,让郑老师比考生们自己还了解考生们目前的心理。
  通过一些互动的游戏,记者发现,参加心理辅导的孩子们一个个变得神采飞扬起来。随着心理辅导的深入,刚刚开始孩子们面对郑延凤的提问还羞于回答,到了最后,大家嘻嘻哈哈,却又不失秩序地踊跃发言。  
  这只是郑延凤最普通的工作状态。说起自己的工作状态,郑延凤笑称自己是“白天晚上地聊天”。为此她的手机一年到头都要开机状态。虽然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她工作的真实一面。她作为东营市一中唯一的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不但承担着全校七千多名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作为一中家长学校的指导教师,还担负着七千多个家庭的家长教育工作。

家庭电话变公益热线
  郑延凤不仅向在校的学生去做心理辅导,还将自己的大量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她如今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一年到头手机24小时开机,只为了学生及家长有问题第一时间能找到她,就连家中的座机也成了心理热线,她曾经数次做饭时接听家长电话,却忘了炉子上的饭而烧坏了锅。
  郑老师考虑到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害怕与心理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开通了“心灵驿站”博客帮学生解决问题。这些年来,郑老师利用各种方式为几千名学生解决了厌学、网瘾、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等常见心理问题,帮助数十名面临休学的青少年重新回到了学校,并且使数名想轻生的学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挽救了一些濒临破碎的家庭。
  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省级指导教师,在全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中,郑老师起到了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郑延凤是东营第一个高中专职心理咨询师,开设了全市高中学校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工作室,也是东营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创建之初的首批志愿者。
□编辑手记
  在日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教育行业的“第二战场”,郑延凤用所学之长,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温馨的心理港湾。作为东营教育行业心理教育的先行者,郑延凤的贡献不仅仅是辅导7000名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将自己的大量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中,通过团市委、媒体等青少年心理辅导公益平台,常年做青少年心理辅导,为东营市心理教育行业提供了一个范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