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病危,他弃学回国照料
文/本报记者孙娜娜
2014年06月3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单硕,今年29岁。1994年,他9岁时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1996年母亲张英查出糖尿病,次年下岗。2008年,单硕在父亲的资助下,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专修人力资源学硕士。   2010年9月2日,毕业前一个月,单硕得知母亲病危,毅然回国。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他放弃了国外读博的机会,不顾亲朋好友的质疑,在家待业一年多守在母亲床边,日夜照顾。
  单硕在家中的无菌病房中,给母亲做腹透。 本报记者 孙娜娜 摄
  
  家中无菌病房
为母亲做腹透

  在西城老旧小区中一间很普通的住处,三室一厅不到90平方米。1985年出生的单硕有个习惯,就是不停打扫屋内卫生,特别是其中一间平时不住人的屋子,他打扫得最为频繁。每隔三天,他就要对这间屋进行大扫除。因为,它是家中的“无菌病房”。
  自从母亲张英被尿毒症痛苦地折磨后,单硕为母亲的病情四处求医。由于张英的血管太细,之前的血透治疗给张英带来了巨大的疼痛。他四处打听之下,带着母亲做了腹部置管术后,在家为母亲做起了腹膜透析。
  如往常一样,单硕用消毒液洗净双手,给自己戴上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抱着一包包腹透液进入“无菌病房”。“只需要将腹透液与妈妈身上的导管连接,先将她体内的腹液排出,然后让透明的腹液流进去就可以了。”单硕说,他每天要在这里为母亲做四次腹透,每次一个小时,“一个月要用掉16箱腹透液,每箱30斤重。平时,大量的腹透液都在地下室放着,需要的时候就搬到4楼上来。”
  这样的腹透治疗在刚开始的一年多,都是单硕给母亲做。“现在妈妈的病情稳定了,生活也能自理了,有时她也能自己做了。”他说。


弃业照顾病母 他从不懂到精通
  2010年9月2日,25岁的单硕回国。那时,他刚从曼彻斯特大学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还未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但听说母亲患尿毒症住院后,便向导师说明情况后匆匆提前回国。
  “下这个决定是必然,母亲急需要人悉心照顾。”单硕回忆起来,觉得比自己照顾母亲的辛苦,思想上的压力更让他觉得喘不过气来。“因为周围人的不理解,有身边的邻居和亲友。他们觉得我一个海归找一份好工作,对这个家庭更有帮助;或是我能找一份好工作,让妈妈也觉得欣慰。”他说,大家的想法都很正常,但是对于自己而言,比工作和个人成就更重要的是母亲。
 一年多的付出换来了张英的恢复,病重时的各种幻觉现在都没有了,张英的头发也重新长出来了,生活也能自理了。单硕也终于可以抽出精力外出工作。
  如今,距回国照料妈妈已过去近4年时间,29岁的他已在离家不远的一家教育机构做管理,“离家近是决定因素,这样母亲有什么情况我能第一时间赶回家。同时,我也喜欢教育这个行业。”他说。
□编辑手记
  寒窗二十载,拿到世界名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后,单硕放弃了读博的机会,不顾周围人的质疑与反对,坚持回国待业一年多,守在病床前照顾患有尿毒症的母亲。1300多个日夜,他精心照料母亲,终于让病危中的母亲容颜焕发,能重新下床走路自理生活。他说:“妈妈身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