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绝症,他演绎生命的奇迹
2014年06月3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在度过充实的一天后,吴吉林都会用钢笔在自己的“考评表”上郑重地画上一个“√”。
   □个人简介
  吴吉林,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一线工人。自2007年吴吉林身患癌症以来,他共创新创造完成了48项成果,其中的节能防腐耐磨抽油杆等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等8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若加上以前的成果,截至目前,吴吉林共创造创新技术成果78项。
  被判“死刑”
却自制“考评表”

  29日中午,吴吉林咽下一碗中药。“每天一斤多的中药,我已经习惯了”。这已经是他抗癌的第六个年头了,“早就没有当初的害怕了,大大小小的手术都做了28次,每两天还得进行一次药浴,但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就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能创新出48项发明成果。在平常人眼里看来“这简直是个奇迹”。
  时间回到2007年10月15日,身体不适的吴吉林去医院检查,但这次的检查结果让他感到“眼前一片黑”。30多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事业上意气风发的年龄。慢慢地,他逐渐接受了淋巴癌的事实。就这样,吴吉林反倒平静了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人怎样活也是一辈子,与其让病魔吓倒,还不如振作起来做点该做的事,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不出生命的长度,那就活出她的宽度和厚度。”
  2007年11月30日,吴吉林制定了一份“考评表”,“考评表”监督员是妻子王春梅和女儿吴若彤。每天吴吉林所要做的事情上面都详细地记录着,如有吴吉林按时做了,“考评表”上会出现一个对号,如若没有,就会出现一个“×”,面对每张“考评表”上的成绩,吴吉林与妻子的心情大不相同。“为他的身体着想,但也管不住他,总是偷偷地看书查资料。”

  十多平方米里的“创新梦”
  吴吉林的父亲吴永堂是吴吉林人生第一位老师,他时常告诫吴吉林,当工人就要学好技术。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吴吉林。他深知自己底子薄、基础差,随着工作的实践,吴吉林对知识的渴望愈加强烈。他很少投入到娱乐活动中,看书钻研成了他最大的“娱乐”有一次,单位的电焊机烧坏了,吴吉林下班之后就抱回家,自己动手维修。而他维修后的电焊机获得了同事的好评,“比以前更好用了”
  1995年,吴吉林所在的队里会遇到停井卸等困难。吴吉林就开始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经过无数次观察和试验,他终于发明出卸负荷的撑子,解决了这一困难。而这一革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激发了吴吉林创新发明的热情,自此之后,吴吉林就经常一个人琢磨着如何创新。
  吴永堂家里有一间十多平米的平房,成了吴吉林的“创新工作室”。里面是他创新用的工具,切割机、手电钻等工具把本来不大的储藏室挤得满满当当。一楼不大的小院里,还放着吴吉林自制的电焊机、台钳,还有工具箱。他的发明创新有很多就是在这十多平米里完成的。
□编辑手记
  患癌6年,吴吉林共创新创造完成了48项创新成果,其中的节能防腐耐磨抽油杆等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等8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当初确诊患癌时,医生断言他的生命可能还剩不过半年。疾病的洪流没有击垮病弱的身躯。他在人生的海洋中用知识为自己点燃一盏引航明灯,勤奋刻苦是船桨,坚强的信念是大船。他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