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编技艺,在这儿免费就能学
胜宏社区设苇编手工培训基地,助居民再就业
2014年06月2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用烙铁在苇秆片上烫一下,让其表面产生颜色的变化。本报记者 刘海滨 摄
     本报记者 张园园
    19日上午一大早,孙晓霏跟往常一样来到胜宏社区苇编手工培训基地。在老师赵卫星的指导下,按照画好的图样,将粘贴好的芦苇剪成各种花样。“这一步是剪件,再经过粘贴等步骤,最后就会成为一幅苇编工艺画。”赵卫星说。
  胜宏社区下岗职工、老年人等比较多,为帮助他们提供一个技能学习平台和在家就业的机会,社区搭建苇编手工培训基地,免费教居民学习苇编技术,同时传承民俗文化。
  在家闲着没事干
不如学点技能

  “在熨料之前需要先将芦苇杆或者麦秸秆刨开,刨的时候手要跟秸秆垂直,这样刨出来的料才会是比较规整的长方形……”胜宏社区苇编手工培训基地老师赵卫星,正在向新来的学员讲解苇编工艺画的制作步骤。
  而在另外一边,今年2月份便在培训基地学习的祝兰彩熟练地熨料、剪件;听力有障碍的孙晓霏尽管才学习了一个多月,不仅可以熟练地熨料、剪件,甚至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苇编工艺画。
  老师免费教苇编技术、原材料也不用自己花钱,去年11月份苇编手工培训基地落户胜宏社区惠园小区之后,陆续有居民前去学习。今年57岁的祝兰彩是惠园小区居民,下岗后因年龄大、没有一技之长等,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过来学了几节课觉得挺好。”祝兰彩说自己一节课未落下,“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学个一技之长,学成了还能增加点收入。”
社区寻找创业项目
苇编让居民再就业

  胜宏社区辖区内的小区,不少是下岗职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公租房。现已入住3671户,其中有636户下岗职工,600户廉租房,243户公租房,残疾人家庭86户,贫困党员35户,低保家庭113户。
  “社区内多下岗职工、残疾人、老年人,他们多因本身没有技能,年龄偏大等,再就业比较困难。”胜宏社区党总支书记、工作站站长梅玉莲告诉记者,为解决这部分居民的就业“难题”,该社区提出了和企业联合帮助他们就业的思路。
  2012年7月份,培训基地确定之后,梅玉莲开始多方寻找合适的项目。“从网上联系了很多,包括做串珠、制作坐垫都联系过,但多数都需要提前购买原材料,且原材料价格也较高。”梅玉莲告诉记者,除了从网上寻找项目外,她也和淄博、潍坊等地的商家联系,但不少都有任务量的要求,并不适合小区居民。
  去年11月份,在朋友的介绍下,梅玉莲结识了民间苇编艺人李光祥,“他有心推广传统的苇编技艺,还可以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原材料,而居民不仅可以学个一技之长,作品被回收后还能有一份收入。”洽谈了约半个月,苇编手工培训基地正式落户胜宏社区惠园小区,李光祥、赵卫星等老师免费教居民学习苇编技术,同时回收居民苇编作品。

  微型苇编工艺“展览馆”  
让居民熟悉东营特色 

  苇编手工培训基地教室内,四面墙上挂着精美的苇编工艺画。画中人物栩栩如生、鸟的羽毛层层叠叠柔软逼真、竹叶兰花的渐变色泽更是饱满丰盈……仔细看过,也很难相信是苇杆或秸秆做成。
  除此之外,正对门口的墙上还挂着手编的蓑衣和斗笠,房间一架子上放着纸糊灯笼、蒲草编制的拖鞋、苇杆编制的斗笠和筐子篮子……一件件看去,让人忍不住赞叹制作者手艺的精湛。
  梅玉莲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培训基地的老师们编制的,而制作上述苇编工艺品的技艺,居民不用走出社区,在培训基地都可以学到。但由于很多居民本身就对苇编不太了解,所以目前来学习的居民还不是特别多。
  “做苇编,尤其是苇编工艺画,需要一定的耐心,也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做出售价较高的工艺画。”梅玉莲说,为让居民对苇编有更多的了解,除了工作人员在社区内进行宣传外,他们还计划进行苇编工艺画展示或拍卖。
  培训基地还成立了微型苇编工艺“展览馆”,周末不少居民会带孩子到培训基地参观。“特别是这种斗笠、蓑衣,不仅孩子们多数没见过,我们这些成年人见得也不多。”家住惠园小区的张英经常带孩子到培训基地参观,“这些作品都很有东营特色,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多了解一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