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6月13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6月12日讯 一是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保证税企接触“零距离”。完善岗责体系,确定业务承接人,落实首问责任制,建立内部流转衔接机制,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宣传推广“免填单”和网上办税一体化平台,精简、重复使用报送资料,并切实开展提醒、预约和上门服务,开辟纳税服务“绿色通道”。 二是升华提高监管能力,帮助企业实现“零风险”。一方面,严格要求税务人员熟悉掌握各项涉税业务,全面掌握业务办理流程、实现、应急处理等内容,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另一方面,强化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能力,结合日常征管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提醒、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 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企业政策知晓“零障碍”。实地走访企业,为企业讲解政策和涉税业务,务求纳税人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企业需求,增强后期政策辅导、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QQ群、门户网站等渠道及时更新宣传新政策,解说新业务。 四是狠抓辅导培训质量,保障企业知识识别“零盲区”。组织法规、纳服、征管等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共议培训计划,制定方案,确保纳税人培训有必要、有成效。并注重师资素质,建立培训师资人才库,着力避免培训辅导过程枯燥,降低纳税人受训兴趣和积极性。 (李良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