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创作百余首歌曲,导演近百台晚会——

倘佯在音符里的精彩人生

  • 2014年06月07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王建新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喜欢音乐,并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音乐梦,但实现者却少之又少。王建新是其中的幸运儿,出身音乐世家的他从小迷恋各种乐器,并立志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有心人天不负,如今由他作曲的歌曲已达上百首,很多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由他导演的文艺晚会也已有近百台,给东营人民带来了丰富的艺术盛宴……
□出身音乐世家 在戏曲中长大的童年
  1967年,王建新出生在山东省广饶县。说他的童年是在看戏中长大的,一点都不为过。王建新的父亲是一位专职的“武场”,就是演出中负责敲锣打鼓的角色,姐姐们也会吹拉弹唱,而姑父是当时惠民地区吕剧团的业务团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小时候的王建新,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家里放着这么多乐器,时不时敲敲这个,打打那个。
  父亲看他对乐器如此喜欢,就教给他基本的敲击乐器动作。叮叮叮,咚咚咚……天资聪明的王建新很快学会了基本的打击乐器原理,并打出了富有节奏感的声音。那时的他,在同龄人面前很是风光,甚至成为炫耀的资本。渐渐地,王建新不满于父亲的技艺,想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于是,他跑到地区吕剧团,跟着老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打击乐器,笛子、唢呐、笙、二胡……每天与乐器为伴的王建新乐在其中。
  1985年,18岁的王建新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四年的本科学习时间让他觉得弥足珍贵。在这里,他学到了旋律写作、传统和声、曲式、复调、乐器法、配器法、音乐制作等知识,得到了专业音乐教师的指点,让他更加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领悟到音乐的灵魂。
  有人听歌听意境,有人听歌听旋律,王建新从不同的作品中听到了不同的旋律,或奔放、豪迈,或低沉、悠扬……
  王建新在系统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多首作品,并有了登上舞台表演的机会。尽管多数作品,都还比较粗糙,但这些毛坯作品,粗而不废,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13年,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在山东17市拉开帷幕。机会来了,王建新把大学时创作的根据吕剧音调创作的二胡协奏曲《戏·趣》润色加工再创作,搬上了省城的舞台。这首表现劳动人民丰收喜悦之情的作品,不出所料,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偏远地区寻找传统民歌 反复聆听捕捉灵感
  有人说,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便没有音乐。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并非“灵机一动”,也非“苦思冥想”,而是生活,是天籁之声,是百姓众生心灵的驿动。
  要想写出一首好的歌曲,作曲家必须内心丰富、心有所动,情由心生。没有积累、没有思想,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便需要作曲家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探寻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去聆听,去发现,王建新将其归结为“寻找”。为此,他经常到偏远地区寻找古老的旋律,曾远赴云南、贵州等山区采风。
  1995年,王建新跟随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组织的音乐家采风团,来到贵州的一个偏远的地区。这个地方,偏僻到甚至让人记不住它的名字。枝繁叶茂的丛林,木头堆砌成的房子,远处飘来悠扬的民歌……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王建新和朋友们白天采风,晚上就坐下来看演出。这里少数民族众多,能歌善舞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的姑娘小伙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唱着动听的民歌。这里的民族音乐,千百年来,一代传一代,曲谱在翻新,歌词在变换,永远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王建新听得如痴如醉,手不离录音机,边听边录……
  王建新坦言,他真正的音乐创作,就是从这次采风开始的。从贵州回来后,他反复聆听着这些“宝贝”,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有时,一个乐句甚至就能激发他创作出一首歌曲。
  另外,王建新还不断搜集东营的民间音调。他曾深入到利津、河口、牛庄等地,走访老艺人。2000年,他到牛庄镇时家村采访。他找到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老人说话已经不清楚,走路也颤颤巍巍,但说起要听他唱戏,老人却打起精神唱了起来。虽然声音有些模糊,但王建新还是听出了不一般的韵味,老人唱,他就用录音机认真录……
  王建新还从姑父王永昌那儿,听到了许多民间音调。王永昌是一位著名的吕剧音乐作曲家,每次演出都会把节目录制保留下来,这样就搜集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后来,当年演唱这些民间小调的人大多不在了,但他们演唱的曲调却保留了下来。这些宝贵资料,也给王建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打开录音机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跟着哼唱,直至将这些旋律牢记于心。
  早年的黄河上,有很多捕鱼的渔民,也有不少的运输船只。当他们从河口溯流而上,纤夫的船工号子,高亢激昂,如怨如诉,憾人心魄。王建新就是从一句句简单的船工号子中得到启发,与姑父合作,创作大型舞台剧《潮涌黄河口》的主旋律。
□要做就做好 一首歌曲反复修改多次
  一首好的歌曲,光有动听的曲谱是不够的,必须词曲俱佳,才能脍炙人口,传唱久远。为此,王建新为一首歌谱曲前,总要和词作者对歌词进行商讨、修改。
  王建新最近刚刚创作完成的一首歌曲《恋》,就是他与我省著名撰稿人潍坊籍作家马永安老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旋律深沉悠扬,表达了对亲人、对家乡的深深思恋之情。词作者第一稿,取名为《盼归》。王建新在创作过程中,感觉没有表现出这种深沉思念的意境,便直爽地告诉了词作者。马永安完成第二稿,名为《沧海之恋》。但王建新反复思考后,仍不满意。经过不断磋商,后来又有了第三稿《古典爱情》、第四稿《思恋》、第五稿《云水荷香》,直至第六稿,歌曲最终定名为《恋》。一语中的,自然贴切。
  除了与作词家交流,王建新交流更多的还是编曲。哪段音乐中需要哪种乐器,用了哪种乐器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等等,他都要反复考量,尽力沟通,争取处理好每个细节。
  当然,王建新创作的歌曲,也有“快刀斩乱麻”酣畅淋漓之时。创作2014年东营春晚主打歌曲《魅力东营》时,由于平时积累丰富,拿到歌词之后,他脑海瞬间浮现了一支旋律,几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
□导演大型文艺演出 将黄河口歌曲收录成册
  王建新还组织导演了上百场大型文艺晚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参与承办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黄河口杯”民歌和创作歌曲演唱邀请赛暨中国黄河音乐研讨会。这个活动,有黄河流域9个省市的选手参赛。当时,邀请到了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乔建忠以及中央、中国音乐学院的多位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弘扬了黄河音乐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人民改革开放的成就,同时还为中央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加入原生态唱法做了铺垫。这次活动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并多次播出,《音乐周报》用整版的篇幅作了报道,在整个音乐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来,作为当时东营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的王建新,又组织参与了《黄河口之恋》全国征歌大赛,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首歌曲。他们从中选出的《黄河入海流》、《等你再来黄河口》等歌曲,被中央电视台选定为《黄河入海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题歌。
  另外,王建新还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魅力东营》和《中华情——魅力东营》大型演唱会的策划编导工作。参与了26集电视剧《无影灯下》、28集电视剧《宣言》、电影《我和我的小伙伴》等在东营地区的拍摄工作。目前这些影视剧已在中央台、各大卫视、地面频道多次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现任东营市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的王建新,工作繁忙,但仍然没有放弃音乐创作。为中国梦创作的一首艺术作品《炫彩中国》正在修改中,完成之后,将拍摄制作成MV,并推向多个晚会。
  音乐,作为王建新的最爱,将会陪伴他走过一生一世。让我们衷心祝愿他在艺术创作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实现他美好的音乐梦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