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需要“清凉补贴”
2014年05月2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评论员:致远
  本周,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席卷北方多地,预计今日,本轮高温将发展至顶峰,届时多地气温将创下历史同期最高,东营最高温度39℃。
  高温也许对于上班在政府办公楼和商业写字楼,下班回家依旧躲进空调房里的人来说,并没有太直观的感受,于是有记者中午1点左右在人民广场做的一个实验惊讶了很多人。只见一记者把一块五花肉放在大理石地面上,30秒后贴地的一面已经泛白,10分钟后已经8成熟。更有新闻报道无锡市急救中心2013年7月份接到85名中暑病人中已有多人死亡,可见高温带来的危害已经不用多说。但中暑者多集中在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停车管理员等劳动密集型人群身上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般说来,坐办公室的人防暑降温的方法很多,而且收入较之体力劳动者高不少,几块钱的冰棍、十几块钱的西瓜实在算不上什么大钱,因此很多人也就不太关注防暑降温费。不过不关注并不代表没有,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安监总安健〔2012〕89号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各地方政府根据办法也相应下发了文件,以北京为例,规定室外露天作业人员的高温津贴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在33℃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的人员每人每月不低于90元,上海的企业高温季节津贴不变,标准为每月200元……
  因此,只要在网上输入防暑降温费和城市名称,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对防暑降温作出规定。但是防暑降温费是否真正落实,却又变得是个说不清的事。笔者在通过询问身边朋友、查阅网上新闻后发现,有的单位防暑降温费不能按照要求足额发放,有的单位没有执行规定,或变相克扣高温补贴,或以发实物形式发放等。
  面对当前的“高温”,依靠企业的自觉执行显然不够,首先政府应该意识到“高温”同样也是一种气象灾害,需要对户外劳动者予以足够的健康关注。比如,劳动者能够忍受的极限高温是多少?哪些高温作业可以被暂停?其次,既然从国家层面对高温下的劳动作出了规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是不是该问一问劳动者:高温防护措施落实了吗?防暑降温费发了没有?
  高温之下,我们可以用“今天上班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被医院确诊为三级烫伤”的段子来给心情败火,但绝不愿意看到如媒体所说的防暑降温办法实施了很多年,却很少有人能如数拿到高温补贴来给心情浇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