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2014年04月3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姓名:高志远
年龄:20岁
职业:2014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选手
寄语:去年,学校组织参加迷你马拉松比赛,当初并不太愿意。但经历完去年的比赛现场,我被声势浩大的马拉松跑友的队伍震惊了,尤其是那些国外跑友的比赛潜能让我很受触动。自那以后,开始给自己制定跑步计划,逐渐增加里程,准备今年试一下半程马拉松。大学毕业之前,如果能坚持下来全程,对我来说将是一大进步。
本报记者 齐绍安
姓名:赵胜利
年龄:65
职业:油田车队退休职工
寄语:退休之后到单位的书法研究院开始学习书法,书法之余还会跟朋友一起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每天散步5里路是我每天坚持的必须课,一年一度的马拉松赛又要拉开序幕了,但愿组委会今年越办越好!
文/片 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李振才
年龄:62岁
职业:退休教师
寄语:20几年的交谊舞学习,不仅身体好了,心情更好了,还影响了周边的好朋友一起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中来。虽然从来没有参加过马拉松比赛,但知道马拉松是一个强身健体的好项目,对市民的素质、身体都能有一个好的提高,对城市的发展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希望马拉松越办越好。
文/片 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官云秀
年龄:68岁
职业:油田退休职工
寄语:期待已久的2014东营国际马拉松大赛就要拉开帷幕了,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这项活动。它对于我来说,是我一生中终生难忘的大事之一。因为它对于东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东营市在全国的知名度,绝对是一项有益的活动。每当回忆起它那壮观的场面,人头攒动的场景,尽管肤色、种族、性别不同,但来自五大洲的朋友聚在一起,就使我兴奋不已。祝福东营国际马拉松,祝福东营永远年轻、繁华!
文/片 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孙丽丽
年龄:53岁
职业:退休科员
寄语:平时我不仅打乒乓球,还打打太极拳。孙丽丽说,参加体育运动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让体制变好,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了。她说,每次锻炼之后心情就会变得很愉悦,也加深了同龄姐妹之间的感情。希望东营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越办越盛大!
文/本报实习生 王晓云 片/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高翠英
年龄:49岁
居住地:安盛北区
寄语:上学时就特别喜欢运动,特别是打篮球,乒乓球。曾经参加过第一届黄河口马拉松比赛的5公里赛。今年依然积极的报名了,不一定能得一个好名次,重在参与。希望马拉松比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希望马拉松比赛圆满成功。
文/本报见习记者 王路路 片/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邵明宝
年龄:62岁
职业:东城街道红星365党员服务中心员工
寄语:我是垦利县的一个农民,一年前来到东城街道红星365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现在在服务中心居民的熏陶下,每天也会跳跳舞,通过健身不仅获得了一个好的身体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每年马拉松我都会去现场为选手们加油,特别是看到很多外国人也来到东营时,身为东营人感到非常自豪。祝愿每一位马拉松参赛选手都能获得好成绩。
文/片 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贾玉清
年龄:51岁
居住地:安盛北区
寄语:作为青松艺术团的一名舞蹈演员,每年东营国际马拉松都会跟随艺术团一起作为拉拉队表演,为马拉松的参赛选手们加油助威。今年由于家里添了小孙子,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参加排演,心理稍微感觉有些遗憾。希望明年再回到马拉松拉拉队的团队中,为每一位参赛选手加油,也希望今年所有的选手都能跑出最好的成绩。
文/片 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王莉
年龄:38
职业:油田胜东社区职工
居住地:锦华小区
寄语:一年一度的马拉松赛又要拉开序幕了,我心里特别期待!我住在锦华小区,前几年都是现场当观众,去年参加了迷你马拉松,今年又报名了,从观众到参赛者,我更进一步感受到马拉松的魅力,这种挑战自我,贵在坚持的精神能够激励我做好很多事。我感谢马拉松、热爱马拉松!我为生活在东营这座城市感到骄傲!祝愿我们的国际马拉松顺利圆满举行!
文/片 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王继华
年龄:66岁
职业:退休职工
寄语:平时比较喜欢运动,喜欢跳交谊舞,退休后也没有间断过。马拉松比赛是一项全民运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爱好者前来参加,提高了东营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发展,展现城市魅力。希望咱们的马拉松比赛越办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来东营参加比赛,也祝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美丽。
文/本报见习记者 王路路 片/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王晨伟
年龄:23岁
职业:2014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志愿者
寄语: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想通过志愿服务的热情,向外来客人展现东营人好客的精神风貌。我们志愿者能做的,便是以微笑对待每一位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我是志愿者,我为东营马拉松点赞!
本报记者 齐绍安
姓名:徐航辉
年龄:43岁
职业: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胜南热力大队宣传干事
寄语:马拉松是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我虽然没体验过马拉松,但我非常佩服那些能够站在马拉松起跑线上的人。那种壮观的场面、长途的奔跑、超常的体能、坚强的意志,都不是常人所具备的。我认为,不论名次,最后能够坚持跑到终点的都是勇者。本报记者 孙娜娜
姓名:王英华
年龄:62岁
职业:退休教师
寄语:王先生退休之后,每天坚持练习打乒乓球。他说,年龄大了,但心是年轻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了,心情也很愉悦了。我认为乒乓球特别适合老年人。王先生祝愿国际马拉松圆满成功,东营的明天越来越好!
文/本报实习生 王晓云 片/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于立三
年龄:66岁
职业:退休职工
寄语:自从退休后一直坚持运动,特别喜欢打乒乓球。打乒乓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使自己开心、快乐,同时也能认识好多朋友。希望黄河口马拉松能够一直举办下去,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比赛。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东营,喜欢东营。
文/本报见习记者 王路路 片/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西宪军
年龄:50
职业:退休工人
寄语:西先生每天骑行自行车30公里,从安兴小区出发,骑到百货大楼,有时还绕到府前大街,来来回回好几圈,骑完30公里才回家。自从骑行后,西先生胃口变好,吃饭香了,睡眠好了。他希望东营的体育事业越办越好,通过国际马拉松进一步提高东营的知名度。
文/本报实习生 王晓云 片/本报记者 郑美芹
姓名:张延春
年龄:60岁
职业:社区工作人员
寄语:生命在于运动,马拉松更是一种挑战人极限的运动。去年,我参加了马拉松5公里比赛,感觉非常锻炼人。当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身边还有人在坚持,就会激发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念。跑完一场马拉松,你会发现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马拉松既锻炼人的体力,又锻炼人的毅力。为了能参加这场比赛,广场上、小区中有多少人自发参与到健身行列中。为的就是到达终点时的喜悦。
本报记者 孙娜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