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王超
2014年04月3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处。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而得名。
五大赛事组成
世界马拉松系列赛
公元前490年,希腊波斯战争中,波斯王渡海西侵,进攻阿蒂卡,在距雅典城东北的马拉松海湾登陆。雅典军奋勇应战,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军队,史称马拉松之战。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希腊派遣长跑优胜者菲迪皮得斯(Pheidippides)从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广场(全程42.193公里),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胜利了!”便体力衰竭倒地而亡。而其因奇迹光荣的功绩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
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 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菲迪皮得斯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
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42.193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1920年,经过仔细测定又把距离改为40公里195米。菲迪皮得斯的名字和马拉松战役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一代又一代地留存在人间。
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第23届奥运会才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首次将奥运会的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男子马拉松的颁奖典礼安排在闭幕式上举行。在东道主希腊人看来,马拉松比赛是奥运会的“灵魂”之一,在闭幕式上为马拉松运动员颁奖,是奥林匹克回家的一种象征。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00个马拉松比赛,五个最大的赛事分别是:波士顿马拉松、纽约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伦敦马拉松和柏林马拉松。这五个赛事组成了一年两次的世界马拉松系列赛。
中国最早“马拉松”
忽必烈让禁卫军赛跑
从1897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开始,世界各地的城市掀起了一股举办马拉松的风潮,这股风潮也吹到了中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几十个城市有马拉松比赛。马拉松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向世界展示自己活力形象与开放精神的一个舞台。
追寻中国马拉松的比赛,早在元朝,北京就有了类似于现在“马拉松”的活动——“贵由赤”。史料记载,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开始,为训练“贵赤卫”的长跑技能,每年要举办“贵由赤”赛跑。所谓“贵赤卫”,源于蒙语,是宫廷禁卫军的意思,主要负责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护卫工作。“贵由赤”译成汉语就是“快行者”、“速跑者”之意。这项赛事,既是活动量较大的体能锻炼,又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可以说,元代的“贵由赤”赛跑是中国最早的“马拉松”赛事。
平民张亮友三次“上书”,
马拉松首进全运会
虽然在元朝就出现了“贵由赤”这种原始的马拉松,但一直到1959年,马拉松才在中国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安微普通市民张亮友。正是由于张亮友给当时的国家体委“三次上书”,建议将马拉松立项,马拉松才在1959年成为第一届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而张亮友在1957年创造的2小时52分34秒06的成绩,也被国家体委定为马拉松的第一个国内纪录。
198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赛。这一赛事是第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田径赛事,也是当时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赛事,它的诞生可谓意义重大。在1997年以前,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允许专业选手参加,最初参赛运动员只有几十人。组委会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努力吸引世界顶级选手参加,赛事的水平和影响力也因此不断提升。从1998年开始,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始吸收业余选手参赛,参赛人数接近3万。
如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跻身世界十大马拉松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