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国内第二家导盲犬培训基地
导盲犬泰伦即将“毕业上岗”
2014年04月3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张亮和导盲犬泰伦越来越有默契了。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摄
     本报4月29日讯(记者 聂潇潇 通讯员 于长明) 4月30日为“国际导盲犬日”。据统计,东营市视力残疾人为1.16万人,而导盲犬的数量远远不足。29日,记者探访了东营市阳光导盲犬培育中心,目前有1只导盲犬准备“上岗”,处在与盲人的磨合期。
  东营市阳光导盲犬培育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第二家导盲犬培育基地。目前有3名训导师,近30条导盲犬及10条在训犬,是为视障人士培训合格导盲犬的公益性机构。目前,导盲犬泰伦正在与盲人张亮磨合,多多、Lady、Ellie等十条在训犬正在接受严格的训练。
  基地训导师郭佳介绍,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攻击。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会引领主人穿梭在繁忙的街道,但训练过程漫长而又艰辛。东营市阳光导盲犬培育中心负责人说,中心的幼犬多数从青岛犬舍购买,每只幼犬要花费1万—2万元。幼犬长到12—14个月大时便开始接受训练,而训练一只导盲犬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从幼犬到训练成功,一条导盲犬需要花费15万—18万元。
  基地志愿者崔女士介绍,导盲犬幼犬寄养家庭是幼犬出生后去探索认知世界的媒介,是导盲犬训练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因导盲犬训练需要,培育中心急需爱心寄养家庭。“原先寄养出去的幼犬已经收回,如果有爱心家庭愿意接受寄养,基地会计划再买进一批幼犬。”
  张亮今年32岁,是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盲人按摩所的一名按摩师。他从小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从青岛一所盲人学校毕业后,2006年回到东营参加工作。得知东营有一家导盲犬培训基地,他在2013上半年向东营市残疾人联合会递交了导盲犬的使用申请。
  2014年初,阳光导盲犬培育中心完成了对导盲犬泰伦的训练,泰伦可以正式开始工作了。“但如果导盲犬与盲人形成一定的默契,培育中心将把泰伦免费赠送给盲人。”培育中心的训导师刘先生说。
  在市残联与培育中心对盲人的筛选中,无论是与泰伦的身高比例、步伐速度等条件,张亮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张亮一周内有两至三天的时间与泰伦相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有一些指令它会不听,训导师也会跟在身边耐心指导,现在他对我的指令已经很适应了。”从小商店到马路、广场、公园,泰伦给张亮带来的不仅是行走的便利,也是生活上的陪伴。“虽然国家规定盲人可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但是像大型超市和坐公交车的时候,还是受到阻拦,希望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能给我们提供些支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