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区二中吕剧社团的学生正在为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及中小学校长进行表演。
作为乡镇中学,东营区二中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凭借“合善”校本课程走在了教育转型发展和特色办学的前列。不少学生一改内向、羞涩、只闷头学习的形象,变得多才多艺,并且还走出校门,多次登上省市级的舞台表演。
社团由9个增至43个
参团学生从200变为1100
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黄老师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农村孩子一般很重视学习文化课,但看见陌生人有时会莫名的紧张,不敢说话,更别提展示自己了。但同样是乡镇中学,东营区二中的学生们常常展示出的不一样的精神面貌。
据介绍,东营区二中的刘新军校长领导老师经过走访调研,力排争议后,敲定学校要走特色化素质教育发展之路。改变了原本的乡村教育,不再单纯靠教学成绩“出风头”,而是发展学生社团,给学生提供机会学吕剧、学太极功夫扇、学书法、学剪纸、学器乐等,让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团委书记刘老师介绍,最初学校只有9个社团,10名指导老师,200余名学生报名,“虽然仅有极少数学生参加社团的活动,但他们每次活动完回到班级时的欢欣雀跃感染着其他同学,也影响着老师们,慢慢地社团增至15个、20个、43个,参与学生人数也由600人变为800人,现在学校六、七年级1100人全部参加学校43门‘合善’校本课程的选修。”
每周三定期开设课程
学生学习、特长两不误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学校的特色教育中,学生社团逐渐壮大。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课业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学校还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刘新军说:“我们要真正地为孩子成长着想,不能只图一时的热闹,所以学校每周三下午三节课全都开设社团课程。”
据介绍,现在东营区二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至三个社团课程,找寻自己的兴趣课堂,并且每人不仅有一段适应时间,还有一次兴趣课堂调整机会,这样在保证每个学生找到兴趣课堂的同时,老师也能尽力地帮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
团委书记刘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吕剧社团的学生被中国戏曲学院等关注,太极功夫扇社团的学生也成为大型文体活动开幕式的“名角”,书法社团的学生每年春节还和老师们一起开展“乡村送春联”活动,“孩子们的文化课没耽误,还变得多才多艺。”
“我家孩子对吕剧很感兴趣,很喜欢舞台表演,已经有了两年吕剧的知识基础和功底训练。”隋振利说,作为家长,他们尊重也支持孩子的选择,“送孩子去了烟台艺术学校,让她更多地接触传统的文化艺术。”
学生娃传承吕剧艺术
一年多次登上省市级舞台
东营区二中的特色建设不仅只局限于学生发展,还上升为吕剧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据了解,东营区第二中学是吕剧发源地牛庄镇的唯一一所中学,而原来吕剧传承多靠庄户剧团,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所以学校就承担起保护并传承这一地方剧种的责任,不仅配备了吕剧所需的乐器等,还编写了吕剧校本课程,同时还配备吕剧文化展厅,布置吕剧人物照、剧照等。
吕剧社团的岳梦雪说:“原本我以为去吕剧社团,无非就是玩,但到了那里才知道,每一个老师都很严肃。这两年来,接受了正规的吕剧表演训练,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吕剧了,不时会哼唱一些喜欢的曲目。”
吕剧社团的学生们不仅参加学校的素质教育展演,还会在课余时间参加东营区的各类晚会演出,只去年一年参加东营市、山东省的文艺演出共8次。同时,武术、书法等社团的学生也多次走出校门表演,登上舞台的机会越来越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